新常态下工业增长动力机制的重塑(3)

新常态下工业增长动力机制的重塑(3)

三、新常态下推动增长的关键是转换工业动力机制

经济增长实践表明,任何国家都无法依靠一种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长期繁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增长动力的转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需要重塑工业增长动力机制,推进要素扩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换,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完善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机制,提升工业化的“广度”。当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继续通过规模经济提高效率变得越来越困难,提高工业效率将更多依赖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去工业中很多服务性质的业务更多地留在企业内部,采取非专业化的方式完成,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服务性质的业务将被分离出来,由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以社会化的方式组织完成,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工业效率的提高。在这种调整机制作用下,工业化的继续推进不是带来工业部门比重的继续提高,而是导致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完善工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机制,提升工业化的“新度”。当前,在发达国家纷纷“再工业化”的背景下,以制造业的信息化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其核心特征是制造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正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日本的制造业赶超,“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将改变产业国际竞争的关键资源基础,从而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这对于我国工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要抓住制造业信息化的机遇,积极应对新工业革命的挑战,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借鉴世界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将物联网、服务网以及信息物理系统融入制造环境,打造“智慧工厂”,争取在世界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中赢得先机。

完善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提升工业化的“精度”。工业发展水平不仅体现在整机生产,更体现在基础零部件生产。长期以来,我国有些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等产业呈现“强整机、弱部件”格局,如工程机械在整机方面,国内企业已做到了世界领先,但关键零部件如发动机、液压件还需要大量进口。造成基础零部件环节薄弱的原因,往往不在于技术本身的高低,而是在于企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工艺经验不足,造成制造精度不够。今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大力发展精密制造技术和特种制造技术,加大对加工制造精度的追求。另外,一国工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制造技术的先进性,而且取决于商业模式的先进性。下一阶段,国家在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应着力为商业模式创新创造市场环境,尤其是在物联网、大数据等一些新兴领域,尽量避免对企业的创新性行为进行过度限制。

完善基于三大财富平衡理念的产业转型升级机制,提升工业化的“高度”。现阶段,我国应按照三大财富平衡发展的要求,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一是嫁接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被等同于低附加值产业,事实上如果采用人文因素和工业文明对其嫁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也可以成为高附加值产业。二是优化升级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抑制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盲目扩张,避免物质财富对自然财富的过度侵蚀。三是大力培育知识密集型产业。目前,相比于东南亚一些国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具成本优势,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中低端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上成本优势仍然明显,因此是今后推动工业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