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岛“关闭潮”折射弃婴救助制度缺失(3)

婴儿岛“关闭潮”折射弃婴救助制度缺失(3)

在观念上,其实更不难理解。在社会生活中,真正能够体现互相帮助、互相救助,而且能让人产生持久的依赖是建立在身份关系之上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而并非社会机构。

然而,在现实中,特别是对社会生活中的弱者而言,存在着抚养义务失衡化的观念:他们往往将社会救助与福利机构作为责任的主要承担着。从本质上而言,婴儿安全岛,此类机构的成立是为了避免处于弱势的婴幼儿受到二次伤害;在第一时间承担抚养教育义务的,其实是父母。

当然,不得不提起的一个现实问题根据报道,现实中,很多人选择将子女“遗弃”在安全岛,也并非是放弃自己的责任,而是万般无奈之下的一种选择:高昂的医药费。根据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的粗略统计,全国各地目前设立的婴儿安全岛接收的弃婴,99%是病残儿童。

但是,婴儿安全岛并非救助孩子的“最后的稻草”,“安全婴儿岛”不是医院,它不能提供必要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服务。不少家长选择将绝望寄托在婴儿安全岛,其实是冒着巨大的道德风险的。

或许,这也是社会救助不健全的一个体现。当面对巨大的风险,将婴幼儿至于不确定的关注之中,在人性上,也是备受煎熬。然而,现实却别无他法,只能试一试。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虽然不少国家的“婴儿安全岛”运行良好,但要明白,任何一项制度,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社会存在,在他们的背后,都由若干的系统支撑着,来自社会的,更来自家庭的。

虽然“婴儿安全岛”暂停开放,但对婴幼儿的关爱,并不能暂停。制度上的“不合脚”需要停下来休整一下,但是关爱的大门并不能关闭,在社会制度不周延的情况下,真正的关爱者——父母,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婴儿安全岛”关闭,弃婴该去哪儿

实际上,“婴儿安全岛”从一开始出现就是赞誉与争议并存,赞誉者认为这是政府人性化服务的体现,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而质疑者却认为这一举措客观上诱使更多人产生弃婴的想法和行为。而且从各地“婴儿安全岛”设立之后的统计数据来看,好像是支持质疑者观点的,因为设立“婴儿安全岛”的城市接收到的弃婴数量确实出现了明显的增加。

但这只是一种假象,弃婴并不是因为“婴儿安全岛”的出现而增加了,只是因为“婴儿安全岛”的出现而变得更加集中了。如果没有“婴儿安全岛”,这些弃婴将和以往一样,被丢弃在垃圾桶、公园角落甚至是荒郊野外任其自生自灭。但是只要他们的呼吸没有停止,生命仍旧存在,政府和社会就有对他们进行救助、医疗,延续他们生命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正是民政部门设立“婴儿安全岛”的最大初衷所在。

然而,随着接收的弃婴数量越来越多,严重超过了儿童福利院等机构的接收能力,导致“婴儿安全岛”相继被关闭。关闭“婴儿安全岛”没有问题,问题是关闭以后弃婴该去哪儿?他们势必会被重新放到城市的各种角落,或者在啼哭中被人发现,或者是在病痛中走向死亡,没有了“婴儿安全岛”,他们不但没有安全,甚至会失去生命。同时我们也不能只是一味地责怪福利院等福利机构,如果接收的弃婴严重“超编”,导致他们不能得到很好照顾、治疗与抚养,那么他们在福利院的生存环境就会恶化,健康和生命同样面临威胁,也就失去了设置“婴儿安全岛”接收他们的意义。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以下几条路可走。首先是从法律制度上加大对新婚夫妇婚检,对孕妇产检的力度,不但要以法律和制度为婚检、产检提供更多的保障,而且要通过宣传引导促进公众在理念上的改变,进而主动进行婚检、产检,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缺陷婴儿的出生率,既避免一个家庭因为缺陷婴儿陷入困境,也避免弃婴数量的增加。

但婚检和产检并不能完全避免缺陷婴儿的出生,因此第二点就是要加大政府救助的力度,其中就包括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各地儿童福利机构的规模,增聘更多护理人员,增加其接收弃婴的能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因为不堪重负而关闭“弃婴安全岛”。

最后一点是政府和社会要为有缺陷病重儿童的家庭编织一张严密的社会保障网,有了严密保障制度托底,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弃婴问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