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道义感召力”是国家战略传播的当务之急
据美国皮尤(Pew)研究中心2013年7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目前在科技、商业贸易等领域已经被非洲、拉美国家的民众视为与美国等量齐观的强国。对于非洲民众而言,认为美国是科技强国的占83%,认为中国是科技强国的为75%。对于拉美民众而言,认为美国是科技强国的占74%,认为中国是科技强国的为72%。对于非洲民众而言,认为美国是商贸强国的占73%,认为中国是商贸强国的为59%。对于拉美民众而言,认为美国是商贸强国的占50%,认为中国是商贸强国的为40%。应该说,在“硬实力”的指标上,非洲和拉美民众已经认为中美两国不相上下。
但在“民主价值观”一项上,有73%的非洲民众和43%的拉美民众认为美国是“民主的代表”,而中国则没有显示,说明绝大多数的非洲和拉美民众对中国的价值观没有认知与认同,更不会认为中国是“民主”的代表。
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拉美和非洲的民众对中国的认同度较高,但他们对中国价值观的了解却十分有限。按照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的定义,“软实力”的核心就是一个国家在文化、政治制度和对外政策上所具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高道义感召力”应当是下一步推进和深化“大国外宣”、开展国家战略传播的当务之急。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评价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真正的无与伦比”(truly unexceptional),这虽然是褒扬之语,却也没有跳出“中国例外论”的窠臼。中国的经济奇迹“无与伦比”,奥运会、世博会都是“无与伦比”,中国的文化、政治制度和对外政策都可以是“无与伦比”的,但对国际社会而言,却不一定具有道义上的感召力,个中缘由之一就在于我们在开展外宣工作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中国自身的独特属性,因而陷入了西方主流思想界“中国例外论”的话语“陷阱”,没有找到与国际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点。
从历史和文化传统来看,中国并不“例外”。中国所具有的五千年文明和思想传统是高度“道德化”的。我们的祖先以公平正义为本,致力于道德的完善,并强调道德的约束力量。在当下,我国政府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基本原则,这与“提升道义感召力”的方针是一致的。
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国际关系中的“现实政治”要素相比,“道义”是一个更具有普世性的切入点,是“观念政治”的体现。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追求“道德”和“正义”是全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从这个角度来切入,我们就可以增强外宣工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引发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共鸣,这是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做法。
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应该强调,中国的崛起不能走美英等西方列强“国强必霸”的老路,应该秉持“怀柔远人”的传统,用“王道”代替“霸道”,让世界各国人民相信“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同崛起”(rise with the rest)和“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的梦想是相通的”,赢得国际社会在道义上的支持,“得道多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