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政治”与“观念政治”的失衡:我国外宣工作的“短板”
“观念政治”和“道义感召力”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认清我国外宣工作存在的“短板”。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宣工作是为内政和外交的现实需要而服务的,在“道德”和“正义”的层面上发掘不够,以至于造成了“中国人见利忘义,没有真正的朋友”、“中国没有价值观可以输出”的效果。外宣工作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完全受制于内政外交的实际考量,结果是“形式大于内容”,缺乏能够被主流国际社会接受的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支撑。本文结合以下四个案例对此做一深入的分析:
【案例1】我们大力推行的“和谐世界”和“科学发展观”主要是服务于国内现实政治的需要,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属于开放性、多义性的模糊用语,可以做出迥然不同的解读,有时甚至被外界——尤其是一些预先设置立场的西方主流媒体——做出自相矛盾的解读。有人会问,为了达到“和谐世界”的目标,我们应当包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理念,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人类道德的底线和基本原则吗?再如,“科学发展”的表述虽然符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可以被国内受众理解,但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种提法陷入了西方主流知识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严厉批判的“科学主义”、“发展主义”的窠臼,恰好印证了“当下中国只注重经济发展和物质利益,缺乏幸福感和人文关怀”的现实。这与我们大力倡导的“科学发展”的宗旨恰好南辕北辙。
【案例2】2013年11月,我国政府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由于事先没有根据舆情进行议题规划,缺乏适当的预热和铺垫,突然抛出的这个热点“话题”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质疑和反弹。有关部门对此回应道,“你有,我为何不能有”,并列举美国、欧盟、日本多年前就划定“防空识别区”的事实。由于缺乏战略传播的规划,未能在“道义感召力”上进行深入的挖掘,类似这样诉诸于情感的回应一味强调中国自身利益和“现实政治”的诉求,不仅在方式上显得生硬,而且还陷入了西方主流媒体预设的“国强必霸”的话语陷阱。
【案例3】近些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日益深入,对外投资迅速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未能有效推动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而反过来看,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也未能有效支持中国经济的海外扩展。大多数涉外企业缺乏对外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没有设立长效性的公共关系和对外传播机制,缺少在所投资国长期发展的规划,只强调企业效益和经济利益,忽视“道义感召力”——尤其是在“企业社会责任”(CSR)方面的战略规划和传播。少数海外投资企业更是与所在国居民关系紧张,在危机发生时进退失据,未能赢得道义上的支持。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澳大利亚国会议员、矿业大亨帕尔默因与其合作的中方企业发生争端,在媒体上公然发表辱华言论,声称中国“有计划地掠夺”澳洲的资源。虽然这场闹剧最终以他的公开道歉而收场,但作为当事方的中国企业却自始至终未发一言,未能以强有力的事实、从道义的层面上驳斥“中国掠夺资源”论,这种“沉默是金”的对策为今后可能重演的形象危机埋下了伏笔。
【案例4】“中国梦”的对外宣传也体现了在“道义感召力”上的“短板”。“中国梦”的宣传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声势,成效显著,但由于传播理念和方式上的差异,在外国媒体和舆论上引发了一些误读。由于我们从“服务现实政治”的思路出发,强调民族复兴、国家崛起,很少提及中国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也未能有效回应全球社会对中国的期待,在强化“中国梦”的道义感召力的层面上更是付之阙如。因此,一些西方主流媒体把“中国梦”歪曲为“复兴中华帝国梦”,是“向全球推行威权主义”之梦,是“不惜代价追财敛富”的梦,等等。这说明中国梦在对外传播方面还有亟需挖掘的潜力与空间。
从内容上看,我们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梦”,应当顺应国际主流舆论的变局,积极回应国际主流民意的诉求。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梦”的影响逐渐式微,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国梦实际上是全球1%权贵阶层的梦,不加限制地追求个人财富与物质欲望给地球带来了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导致贫富悬殊和社会阶层的分崩离析。2010年秋季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影响遍及全球,2013年5月下旬连瑞典这样的西方福利资本主义的典范国家也爆发了持续一周的骚乱,都是“美国梦”日渐式微的明证。与此同时,国际主流思想界和学术界也在热烈讨论“全球99%的结盟”(solidarity of global 99%),期盼中国能够成为“全球99%”梦想的代言人。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再次系统阐述了“中国梦”的概念,其中有两个要点值得外宣工作者关注:“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让每个普通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如果从更为广阔的全球视角来解读这两个要点,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梦作为“人民”的梦,不仅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普通民众可以切身感受到的梦想,而且也是全球环境和资源可以负荷得起的美好愿景。它不求奢华,不慕虚荣,不求功名,是通过简单质朴但又不失尊严的生活方式(即“小康”)、个人的创新与奋斗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充实,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同的统一。“中国梦”不是美国梦着力渲染的“荣华富贵”、“出人头地”,而是基于中国传统中庸之道的“小康”、“出彩”等理念,这恰恰是中国梦对占全球99%的中产阶层和下层民众产生巨大吸引力的源泉,也是我们提升“中国梦”的道义感召力的依据所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