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更要注重发挥学术研究集体的智慧、能力和力量,形成学术话语创新的合力,提升学术话语创新的整体实力。当今时代,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建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越来越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协同创新。这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研究的现实社会问题特别是重大社会问题,往往是跨领域、跨学科的,需要把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组织起来,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协同攻关,实现学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与自然科学项目一样,研究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甚至上升为重大的科学研究工程,单靠个体的手工劳动式的研究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需要学者组成的学术团队来共同承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通过学术团队成员的分工合作、协同攻关,共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系统工程,完成繁重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任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环境有了根本变化,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环境也日益信息化,面对着海量的学术信息,无论是进行学术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筛选、凝练工作,吸收其中有价值的东西,还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队的共同协作,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研究和学术话语创新的过程,是立足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研究者深入实践、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充分地吸收群众智慧和力量的过程,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集思广益、勇于创新的过程。离开了广大群众的生动实践、丰富经验和鲜活语言,我们很难创造出具有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
因此,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只有始终把发挥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同发挥集体的智慧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把群众的经验和智慧集中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学术话语创新的能力。
3.中国与世界的思维转换
当前,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中国与世界的依存与互动日益增强,中国发展对世界的作用和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不断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社会问题、创新学术话语,必须立足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当代世界的变化,把中国和世界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思维转换。
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思维转换,就是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要从思维的内容、思维的方式和思维的话语等方面进行转换。从思维内容的转换来说,就是研究中国问题时要有世界眼光,研究世界大势时要有中国立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密切互动、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的发展,同时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研究当代中国的发展一定要把它放在这一大背景下加以探索和把握,要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和分析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条件下中国和世界互动的关系,探索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时代特点、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科学地回答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既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又反映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独特学术话语体系,为推动中国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当代世界发展描绘科学图景。从思维方式的转换来看,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既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注重思维的独立性,坚持从中国的立场观察世界问题,形成中国对世界问题的独立见解,又要从世界的发展出发,把握趋势、开阔视野,增强思维的开放性,注重从世界的角度观察中国问题,回答世界关注的中国问题,消除世界对中国发展的困惑,加深世界对中国发展的广泛认同。只有把独立思维和开放思维结合起来,科学运用、适时转换,才能提高学术话语创新的能力,从而更加全面、科学而深刻地探索回答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中国与世界紧密依存、深度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问题,为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达成共识、积累互信、增强动力。从思维话语的转换来看,学术话语创新不能自说自话,而要努力做到“中国话”和“世界语”的相互联系和转换,既要创造和运用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体现中国传统、中国特色,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来解释和回答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重大问题,又要注重借鉴和运用世界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和回答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重大问题,把“中国话”翻译成“世界语”,把“世界语”融通于“中国话”,寻求特殊与普遍的价值联结,从而架起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文化沟通的桥梁,有效地表达中国的诉求,解释中国的发展,塑造中国的形象,回答世界的问题,消解世界的困惑,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