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些论述阐明了文化的实质、作用和功能,为我们挖掘党校文化功能,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指明了方向。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精神核心,具有强烈的服务和引导功能。党校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学术文化、人文文化和管理文化。它在传播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挖掘党校文化的育人功能、社会功能、传承功能和创新功能,对发挥党校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中国共产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要求,以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要圆满完成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任务,就必须以先进文化作为底蕴和支撑。发展党校先进文化,是加强先进文化底蕴和支撑的重要举措,是对“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发挥党校主渠道作用”的科学把握,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需要。
学术文化是党校文化的核心,是挖掘党校文化功能、创新和发展党校先进文化的催化剂。学术文化主要包括学术质量建设、学术环境建设、学术道德建设和学术民主建设。学术质量建设要明确“质量第一”的观念,坚持学术为公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鼓励自由探索和原始性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努力发挥植根于团队协作中的个人创造潜能,攀登世界科学理论高峰,避免低水平重复探索和建设;要遵循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发展规律,规范创新行为,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保证创新活动健康发展,把确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作为党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在学术创新实践中建设创新文化,以创新文化促进学术创新。营造优良的学术文化环境,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学术领域有一种自由、民主、文明、和谐、富有时代气息的氛围和空间。“双百”方针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分开,绝不能对学术问题“上纲上线”;另一方面,要激发学术领域的创作生产活力,提高学术产品质量,发挥学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学术研究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形成一种公开、公平、公正和知人善任、广纳群贤的机制,从而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强大的生力军,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学术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德治学”和“以法治学”相结合,建立严格的学术规范。道德是学术研究的底线,守不住这条底线,就失去了做学问的资格,就会产生学术腐败。“以德治学” 和“以法治学”相结合就是要诚实严谨、科学规范,要明确学术事业是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要戒除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要甘于寂寞,经得起考验,要始终把鼓励学术创新和促使学术新人的成长看作是学术规范所要确保的最根本的东西,要自觉与“伪科学”作斗争,要严格遵守科学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弘扬科学精神。坚持学术民主,就要鼓励自由探索,形成浓厚的、宽松的、和谐的学术氛围。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科学面前不分长幼,要进行实事求是的、与时俱进的、严密透彻说理的学术批评与学术论证。这种科学民主精神在学术科研活动中的深化和发扬,最终会形成学术文化的历史传统,滋养一代又一代后继人才。
人文文化与学术文化一脉相联,又不完全依附于学术文化。它借助于环境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资源,实现自己的活动目标,以自身的丰富性、多样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充分挖掘学术文化留下的文化存量,完成学术文化无法包容的素质教育和干部培训教育过程,形成独特的个性魅力。人文文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干部培训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倡导人文文化,有助于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和人才观,有助于他们形成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党性修养,有助于他们形成和谐的同外界的关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丰富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精神,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培养教育对象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与强调知识、理论和科学本身价值的理性精神不同,人文精神强调理想追求、应用知识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恰恰是保障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加强党校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培养其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和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通过党校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大大丰富和提升党员干部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升华,使广大党员干部经过党校的培养和培训,既具有科学理论素养,又富有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和人文精神;既具有执政水平和能力,又有坚强的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和有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党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要根据各级党校的特点,与党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科研特点、教学任务、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相结合,开展具有党校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党校人文素质教育要坚持经常性开展与普遍性的提高相结合,广度、深度、高度与教育对象相结合,强化精品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管理是科学,也是文化。管理文化是党校文化的保障,党校的管理是党校文化的载体,党校的管理需要文化的支撑,党校管理本身包含并渗透着文化的内涵。管理理念是党校管理的灵魂和精髓,其本身就属于文化建设方面的范畴,而管理模式和方式、方法的选择也是党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管理创新需要文化的挖掘和创新,文化的挖掘和创新也需要通过管理来加以实践和巩固。党校文化功能挖掘和创新指导并规范着党校管理的创新。同时党校文化功能挖掘和文化创新中所需要确立的新的价值观、新的理想目标、新的组织信念等,又必须通过管理的实践来加以固化。失去了管理依托的文化挖掘和文化创新,必然只能是一种精神上的倡导,而难以成为党校教师和学员共同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行动。因此,文化的创新指导管理的创新,文化功能的挖掘有利于管理潜能的发挥,管理的创新和潜能的发挥又反过来促进文化功能的挖掘和创新,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党校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确立民主管理理念、法制观念、服务观念和团队协作创新理念,实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科研创新、教学创新和管理形式创新。良好的管理水平和创新理念,是办好党校的关键;良好的管理机制和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党校科学管理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挖掘党校文化功能,创新党校文化,构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需要的党校办学新格局,挖掘创新具有灵活高效特色的党校管理科学和管理文化。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强调指出:“党校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要求,尊重和研究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针对干部成长的特点和需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党校教学布局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中心,着眼于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素质和执政能力,以掌握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重点夯实学员的理论基础,以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为重点拓展学员的世界眼光,以强化大局意识和应对复杂局面为重点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和改进作风为重点加强学员的党性修养。”在党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充分发挥党校主渠道作用”,加强“党校创新文化”、“挖掘文化功能”,加强党校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把干部队伍培养成先进生产力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创造者、实现者和维护者,教书育人、开拓创新,把党校办成发展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