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既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对于今后几年实现预期目标非常关键。
“‘十三五’末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要把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作为新五年规划的主线,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全面布局改革发展。”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展望未来5年,在合理区间内实现经济稳健增长仍是基础和前提,同时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未来5年更强调结构性改革,特别是更大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尤其是补足农村短板,搞好精准扶贫;更加注重防控风险,通过多种渠道化解地方债等潜在风险。
“中国的现代化有五大目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全国政协委员贾康说,在十八大确定的“两个翻番”量化指标基础上,五大目标的引入赋予了小康社会更多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际上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同时享有蓝天绿水,享有健康身心,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挑战:决胜期要啃“硬骨头”
六盘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翻开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名录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群众脱贫艰难。
受历史、环境与自然条件多种因素制约,目前全国仍有3917个村不通电,近10万个行政村不通水泥沥青路,380万人与“现代生活”绝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加大老区的发展步伐,做好老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一定要让老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使老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实现全面小康,这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宣示了把13亿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条件好的地区和人口基本已经脱贫致富,剩下的8000多万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硬骨头”难啃但必须啃下来。
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看来,细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挑战,决胜期要补的“短板”还有不少。
粮食连年丰收,但总靠化肥农药过量投入、靠透支土壤地力不行。现在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超世界平均水平70%、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占全国耕地40%以上,走好农业现代化的路更为迫切。
一方面“三个一亿人”要进城落户,另一方面交通拥堵、雾霾频发、房价高企,一些大城市资源环境容量饱和甚至已到极限,新型城镇化如何既顺势而为又积极稳妥,压力不小。
水泥、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产能严重过剩,要转型升级又困难重重。新型工业化乃至整个经济结构调整仍需艰苦探索、大力推进。
“不啃下这些‘硬骨头’,就不能很好地引领新常态,就难以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图景。”卢迈说。
借得东风好行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因势利导,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改变思路才能创新发展,找准方向才能弥补短板。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片面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方式,要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发展方式上来。”
“小康社会不只是一个经济学指标。我们不仅要在吃穿住用等方面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城乡居民要有一个优良的生活、出行和工作环境。”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