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媒并购火爆
国家政策对文化传媒产业的支持以及消费需求升级的刺激,引发了文化传媒行业的并购热潮。根据投中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仅2014年市场中文化传媒相关并购数量超过200起,可统计涉及金额超千亿元。文化传媒领域的并购既有行业内龙头通过并购拓展产业链,如6月,光线传媒斥资2.84亿收购蓝弧文化44%股权,打造泛娱乐平台;又有传统行业通过跨界并购实现产业转型,如3月湘鄂情拟以2.58亿元收购笛女影视51%股权;更有互联网大佬延伸进入文化产业,如11月小米和顺为资本投资3亿美元入股爱奇艺。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及中产阶级的崛起,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将出现爆发性增长。因此,文化传媒行业以其创意和内容的巨大成长空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投中研究院认为,文化传媒行业并购的火热既为VC/PE机构提供了布局方向,也推动了VC/PE的顺利退出。
没有创新的内容无法融入渠道
中国的文化产业没有一个商业模式,发展到最后,万变不离其宗都跑到地产去了。从国际来看,所有成熟的文化产业都是以“内容、渠道、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模式。迪士尼就是典范之一,早年赚钱后即收购了ABC(美国广播公司)。
实际上,文化产业的核心是传媒,但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文化产业无法形成经典的产业链模式。
近年,国家鼓励文化企业跨行业、垮区域兼并重组,形成全媒体集团。2014年12月1日,湖南就有大动作。据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的方案:潇湘晨报、长株潭报等报刊划归湖南日报集团;湖南教育报刊社、湖南教育音像电子出版社等划归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广电可剥离经营性资产与芒果传媒整合,组建湖南广播影视集团。
金融杠杆没有完全撬开文化产业之门
据新元文智咨询公司数据显示,2007~2013年的7年中,国内文化产业基金共有92个投资项目,累计投资规模为55.3亿元。2013年比2012年数额剧增。
文化产业基金的实际利用率却并不高,活跃基金数量相对较少。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短期行为。绝大多数基金投资期限短,最长不超过7年,而文化产业是一个回报周期长的行业。7年时间,大部分项目还没开始盈利。
二是基金高利贷化。很多基金不是风险投资,不愿投没有固定回报、没有担保的项目。所以基金发挥的作用有限。尤其是国资背景的基金,容错度低,较为保守谨慎,所投多为风险小、政绩性强的项目。
三是只投拟上市公司。文化产业基金偏好投短期内能上市的企业,以便迅速退出,实现盈利。但规模化和商业模式成熟的文化企业数量有限,以至于一些基金有钱投不出。
此外,政策的不确定性,也使一些基金失去了投资机会。比如报业,原来许多报业集团达到上市公司的要求,但由于改制太慢或其他政策因素,错失了机会。基金投资方向比较单调,有的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基金,所以最后都变成房地产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