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不能任性,1400亿文化产业基金流向数据分析(3)

有钱不能任性,1400亿文化产业基金流向数据分析(3)

股权投资可成为文化金融重点

2014年3月,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文化金融”成为热词。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文化金融的一种形式。目前,金融与文化企业的关系是:一方面,大企业不差钱,中小企业急需钱;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难以融到钱,因为其无形文化资产无法被银行接受。

影视音乐、广告制作、动漫三个领域占了绝大多数的文化产业风投与私募基金。但从资金流向看,融资成功的均是大型传媒集团,中小文化企业几乎没有涉及。

好在有互联网,众筹之门豁然打开,渠道广、门槛低,便利了融资者,也满足了用户的参与感。因此,尽管充满争议,互联网众筹依然发展神速。

现代社会,资本可以雇佣人,但人不能雇佣资本——钱可以买到人的体力或脑力劳动,但一个仅有体力或脑力劳动能力的人几乎不可能借到钱。

互联网的发展,可能破解这道难题。在互联网环境中,分散的海量创意和小众需求可实现无缝对接,通过大数据的应用,金融信用也随之形成。

文化产业投资的范围界定及特征

我国文化产业统计使用的是2004年文化产业统计分类指标体系,分类规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具体到产业投资范畴,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领域通常是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如电影、音像、综艺节目、媒体公司、旅游地产、网络游戏等。

从投资角度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存在以下特征:

一是文化产业属于创新密集型产业。它的生产、消费是文化创新的过程,而其价值实现和放大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

二是文化产业早期需要较高的固定成本来进行产品开发。而一旦开发成功并形成盈利模式,边际成本会变得很低。

三是文化产业渗透性强,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文化产品是一种承载着文化内涵的符号产品,资产专用程度比较低,并且与传统经济相区别的是其价值并不来源于稀缺,而来源于普及,其普及程度越大,其价值也就越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产业链”。

以上三个特征决定了文化产业轻资产、技术壁垒低而商业模式扩张迅速的特点,如何正确的引导投资基金进入到文化产业项目中是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的主要目的。

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情况数据分析

1. 实际投资远远小于融资规模。与如此规模巨大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起盛况相对应的是,这些基金的实际投资后劲明显不足,很多文化产业基金面临着“有钱投不出去”的困惑。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2009-2011年3年中,按照已披露的投资案例计算,总投资金额不超过100亿元,说明实际投出50%左右,这意味着募集来的资金有一半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产生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从产业本身角度来讲,国内文化产业企业整体不成熟,具备投资潜力的企业数量有限,企业文化创意不足、产品生命力较短,企业盈利模式不够清晰,也使得国内文化产业基金与可投项目之间整体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从投资基金角度讲,基金的市场运作的逐利性,大多数偏好投资未来两三年能上市的成熟企业,而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相对较晚,规模化和商业模式成熟的企业较少,同时成长性普遍较弱,大多数很难短期内爆发性增长,因此很多对资金真正有需求的中小创业企业依旧很难筹集资金;另外,出版广电传媒等文化产业的细分领域受政策和行政体制的影响比较大,与此相关的文化产业虽然创新热情较高,但考虑到政策风险,使许多投资基金望而却步。

2. 部分领域投资过热有关数据表明,从2009年起至今,文化产业基金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影视产业,共计23起,占总案例数的43.23%,其次为旅游演艺行业,共8起,再次为网络游戏和文艺演出,产业基金同质化问题严重。这种现象会造成两点问题:一是加剧了上一节所提到的问题,资金无法达到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二是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产业很难得到有效和长期的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基金过热的集中在某几个细分领域,不利于整体产业健康和快速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上述产业符合投资基金“短、平、快”的要求,二是其他细分产业能够达到投资基金进入要求的企业较少,这也反映出我国投资基金运作机制思路与文化产业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