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要勇于对错误言论和不良情绪说“不”(2)

高校教师要勇于对错误言论和不良情绪说“不”(2)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有所“不为”,切实维护高校课堂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在学术研究中秉承自由精神与问题意识自然无可厚非,但在课堂上单纯靠简单粗暴的“呲必中国”来赢取掌声和噱头就大错特错了,须知,“自由”绝非没有限度、为所欲为,“问题”也决不能等同于口无遮拦、信口雌黄,孰不知这种混淆视听的简单、粗鄙的做法不是贻笑大方,就是贻害无穷。因此,近日,教育部所强调指出的“三个决不”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即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抺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

实际上,在高校思政课堂上,思政课教师要对各种错误言论和不良情绪勇于“亮剑”,敢于说“不”,我们若放任各种负面情绪和消极言论肆意蔓延而不做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积极有效的引导,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失职,更是大学课堂的悲哀。试想,一个长期在负面情绪和思想阴霾的包裹中成长的学生,怎能期待他带给我们一个积极、健康、阳光的形象,又怎能期盼他走上社会之后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呲必中国”的现象背后是“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内心呐喊。高校的课堂是神圣的、严肃的,这里不应该成为我们不假思索、随意、感性甚至任性的一己情绪的宣泄口,不应该成为我们不加甄别、不负责任、有失公允的个人偏见的吐槽地,更不应该成为良莠不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思潮的集散区。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任重道远。

(作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