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的十大论争(2)

公共外交的十大论争(2)

2.学科交汇的机遇

在公共外交兴起的过程中,适逢多学科融汇的历史机遇。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科学界跨学科研究不胫而走。围绕某一明确的问题打破学科限制,开展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挖掘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共同致力于某一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界的主流。公共外交的兴起,也是来自国际关系学、外交学、传播学、公共关系、跨文化交流学等众多学科交汇的结果。最典型的例子是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的创建,就是国际关系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交汇的产物,该中心涵盖了来自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专业的资深学者,也有来自新闻传播学院的著名教授,还有来自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专家,众多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者聚集在一起,为公共外交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⑩南希·斯诺等人在2009年出版的《罗德里奇公共外交手册》是众多学科背景的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被视为公共外交研究的“百科全书”。(11)

除美国之外,西方其他国家对公共外交的研究也都有所升温,都具有多学科交汇发展的特征。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挪威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学术界、外交机构及其思想库都提出了开展本国公共外交的政策建议。其中,英国外交政策中心发表的《公共外交》和《分裂时代的英国公共外交》,是两本比较全面地论述英国公共外交,尤其是冷战后英国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的著作,着重点在于为冷战后英国的公共外交实践提供理论的支撑和策略指导,国别性明显。(12)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外交研究项目主任简·梅利森编著的《新公共外交》一书从冷战后外交实践变化的角度出发,考察公共外交在新的国际关系环境中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把公共外交看作国际政治机制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为公共外交的兴起与发展表明现代外交代表的演变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提出了如何提高和运用公共外交的方法和途径。(13)日本学者金子将史和北野冲主编的《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一书对公共外交的内涵、各国实践特别是日本对公共外交的思考做了很好的总结和整理。(14)不难看出,没有来自国际关系、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公共关系等众多领域专家学者的加盟,中国公共外交的学科发展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重大的突破。

3.中国崛起的机遇

中国公共外交学科化还面临着中国崛起带来的历史机遇。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全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在与日俱增,直接刺激了国内外学界对中国公共外交的高度关注,一大批论文和学位论文开始关注中国公共外交的问题。比如约舒阿·科兰兹克的《魅力攻势:中国软实力如何改变世界》、CSIS发布的《中美关系中的巧实力》、理查德·鲁加的《中美关系中的公共外交赤字》、高英丽的《中国在欧洲的软实力限制:公共外交的困惑》、卡罗拉·迈克基弗等人的《中国巧实力对美国的影响》、青山瑠妙的《中国公共外交》、王义桅的《公共外交与中国软实力的崛起》、杨洁篪的《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赵可金的《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和《软战时代的中美公共外交》、韩方明等的《公共外交概论》、檀有志的《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仵胜奇的《布什政府中东公共外交》等。(15)不难看出,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公共外交学正在蓬勃发展。2010年,被称为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元年,全国政协外委会主办的《公共外交季刊》创刊、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相关公共外交研讨会的召开,使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