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的十大论争(6)

公共外交的十大论争(6)

争论之二:公共外交的内涵

公共外交是美国人最早提出的,但在不同国家学者的理解各异。美国学者的主流看法是将公共外交看作是政府主导的影响国外公众的传播和交流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国家形象。在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和法国,公共外交更多被理解为文化外交,指国家仅仅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推进其对外政策的实施,是一种强调政府之间的文化合作活动。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简·梅利森甚至将纯民间的跨国交往活动归结为“新公共外交”,强调关系构建的领域。(32)日本学者则把公共外交归结为在国际社会提高本国的存在感和国家形象,加深外界对本国的理解,以对象国国民和非政府为对象的外交活动,涵盖了政策发布、文化交流和对外广播活动。(33)中国的赵启正将公共外交拓展得更宽,将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都纳入公共外交的范围,认为这一切构成了全球对话网络,并认为政府是主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精英是中坚,广大公众是基础。(34)

在关于公共外交内涵的争论中,最主要的分歧在于究竟要不要把非政府的涉外活动纳入公共外交的范围。传统公共外交论者坚持认为外交是代表国家的行为,没有政府参与就不能称之为外交,非政府的涉外活动可以称之为“国际民间交流”,不能称之为公共外交。相反,新公共外交论者则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外交和内政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外交的范围必须拓宽,仅靠政府开展公共外交回答不了国家间交往面临的大量新问题,不把非政府的国际交往活动纳入公共外交,公共外交便失去了时代意义。事实上,争论双方的焦点在于对外交的理解不一样,传统公共外交论者坚持认为外交等于职业外交,新公共外交论者则认为外交内涵和外延在全球化时代已经拓展,此种关于外交之时代内涵的讨论还将长期持续下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