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共外交的学科挑战
作为一门学科,公共外交迄今为止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科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16)一般来说,一门独立学科由三个要素组成:(1)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2)形成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理论知识系统;(3)确立先进的方法论。(17)从严格学科意义上来说,世界各国的公共外交学科化程度仍然比较低,尽管有许多智库和研究机构,比如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等对公共外交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但令人失望的是,很少有关于公共外交理论视角和卓越公共外交管理的扛鼎之作,公共外交的发展依然面临许多挑战。
1.研究对象的挑战
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观点的争论。第一种观点是以美国古利恩和曼海姆等人为代表的政府主体论,认为公共外交的研究对象是一国政府告知、接触和理解海外公众的活动,强调一国政府对另一国民众开展的着眼于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交流和传播活动,所使用的手段不仅仅是文化手段,也包括经济手段、政治手段和其他社会交往手段。(18)第二种观点是以简·梅利森等欧洲学者为代表的公众主体论,比如英国和法国最初把公共外交称为文化外交,指国家仅仅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推进其对外政策的实施,是一种强调政府之间的文化合作活动,梅利森将民众与民众、非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交往称之为“新公共外交”,以区别于“政府—民众”的“老公共外交”。(19)
此种争论也影响到了中国学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以外交部为代表,认为公共外交是政府主导的公众外交,是外交部对本国公众开展的外交沟通活动。公共外交作为对传统外交的继承和发展,通常由一国政府主导,借助各种传播和交流手段,向国外公众介绍本国国情和政策理念,向国内公众介绍本国外交方针政策及相关举措,旨在获取国内外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争取民心民意,树立国家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维护和促进国家根本利益。(20)第二种看法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陈昊苏为代表,认为公共外交就是人民外交或民间外交,民间外交开启了公共外交的先河,因为民间外交的目的就是代表中国人民到国际舞台上广泛交友,这种交友的活动也需要说明中国的形象,也需要向世界各国的朋友传递友谊、表达善意,在这样历史条件下,它成为中国外交的一种延伸,而中国的民间外交也是要向这个方向发展。(21)第三种看法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为代表的官民复合论,认为公共外交的实质是公众参与的信息和观点的流通,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精英和普通公众三个方面,其中政府是主导,社会精英是中坚,普通公众是基础。简言之,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国外公众理解真实的中国。(22)如何统一思想,对研究对象进行明确界定,将是公共外交学科发展的首要挑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