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之四:公共外交的普世性与特殊性
作为一种外交形态,公共外交究竟是普世的,还是特殊的,在学界也一直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公共外交是普世的,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公共外交可以为所有国家所适用,公共外交的目标都是要赢得全球民众的人心,寻求不同文化、不同国别民众的共通情感和价值,折射出普遍人性。(40)尤其是西方学界在论及公共外交时,都普遍强调西方自由民主话语体系的普世性,依靠自己的发展阶段优势、技术和资金优势、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势,以及公民社会优势,谋求掌控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话语权。西方所孜孜以求的是将原本属于西方特殊模式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塑造成普世价值,认为公共外交就是推行普世价值的重要战略工具。
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共外交是特殊的,尽管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更具有国家性和时代性。(41)一国立国之道直接塑造其公共外交形态。法国以文化立国,美国以价值观立国,故法国公共外交强调语言、文化,而美国公共外交重视价值观输出。所谓弱国无外交,基本上也适用于公共外交。弱国的公共外交主要表明“我存在”,旨在不被遗忘;次弱国家的公共外交则告诉世界“我是谁”,希望增进了解、引起注意、避免误解;强国则展示“我拥有”,一方面是引以为豪,另一方面可与人分享;而领导性国家则以“我行你也行”的理念引领他国人民去探索梦想、激发羡慕和追随。还有学者明确提出,要敢于向西方普世价值叫板,大胆确立自己的一整套话语。(42)有学者进一步认为,国际话语权体现的是一国的政治操作能力和理念贡献能力,政治操作能力主要体现为议题设定和规则制定能力,以及国际动员能力;理念贡献能力主要体现为提出并推广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能力;要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大力提高中国的政治操作能力和理念贡献能力。(43)在特殊论看来,公共外交因国而异,因时而异,不存在普遍的公共外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