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之三:公共外交的理论核心
作为一个系统化的理论家族,任何学科都会有自己捍卫的理论核心。比如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资源配置,政治学的核心是权力角逐,社会学的核心是社会秩序等,公共外交作为一门学科,也必然有自己统摄全局的理论核心。从学界的讨论来看,主要存在几种基本看法:
一是国家利益论。以美国国际关系学者为代表,认为公共外交是传统外交的补充和发展,从根本上仍然是服务于国家利益,执行国家安全战略与对外政策。韩方明主编的《公共外交概论》基本上坚持国家利益论,认为执行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依然是公共外交的主旨,但同时认为国家形象也是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国家形象与国家利益是一体两面,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的复合,是一个国家对外行为的根本推动因素。公共外交不仅要服务国家利益,也要致力于塑造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35)
二是国家形象论。该看法以美国的新闻传播学者为代表,认为公共外交的核心是改善一个国家的海外形象,特别是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媒体传播和关系构建等方式,澄清事实,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论存在的语境是美国近年来海外形象受损,解决办法是拓展传播和公共关系。中国新闻传播学界比如清华大学的李希光、上海交通大学的刘康、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郭可等也认为国家形象是公共外交的核心,更多从新闻传播学理论中寻求改善国家形象的对策。(36)
三是软实力论。该看法认为公共外交是为软实力助跑,服从于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构建。1990年,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瑟夫·奈提出“软权力理论”,认为“信息正在变成实力”,“对新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的能力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实力手段”。(37)后来,约瑟夫·奈、威廉·欧文斯、罗伯特·基欧汉等人不断撰文论证“软权力理论”,批评现实主义者过分强调“硬权力”,忽视“软权力”。“软权力”是一种合作型的权力,依靠吸引力而非强制力,通过让他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来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依靠分享文化、观念和信息来获得权力。他们进而认为,谁能领导信息革命,拥有信息权力的优势,谁就通过别人并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奈提出,软实力与硬实力均是通过控制他国行为实现其目的的不同能力,二者之间的区别,不过是行为性质、权力有形性的程度之差。软力量在硬力量的作用背景下,显得愈发强大。而二者的结合,在2004年被美国学者命名为巧实力(smart power)。奈也在软力量的理论中,将公共外交视为软力量的一个重要体现。奈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之中详细论述了公共外交作为软力量的构成方式和作用途径。他认为公共外交实际上是软力量的一种运用办法。他详细列举了1883年法国尝试建立法语联盟、一战中各国设立宣传办公室以及冷战中国际广播的作用,来显示公共外交在软力量使用方面拥有的悠久历史。
四是话语权论。此种看法以欧洲学者为代表,该理论认为,公共外交围绕的核心是提升一个国家的话语权,话语权理论主要来自法国思想家福柯(Michel Foucault),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权力越来越取决于话语创新,话语与权力之间具有相互构成性的关系,话语往往由说什么、怎么说、谁在说的对象所控制,知识既是权力的创造者也为权力所创造。在权力关系的作用下,话语影响并创造着知识客体,它规定着什么是真理。(38)与福柯类似,法国思想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了“符号权力”的概念,认为话语的权力特征不能单从语言本身去理解,而应该把它“放在行使权力者和那些接受权力者的特定关系”中加以理解。(39)此外,欧洲学者还十分强调规范权力,认为公共外交在于捍卫特定规范的权力。冷战结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政治权力斗争不仅围绕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等传统硬实力资源展开,而且围绕价值观、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软实力资源展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