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纪念抗战 反思自我

杨奎松:纪念抗战 反思自我

摘要:今天总结抗日战争史的经验教训,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可能有三条:第一是要团结。第二是政府要能够赢得国民的认同。第三是要培养国民素质。

核心提示:今天总结抗日战争史的经验教训,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可能有三条:第一是要团结。第二是政府要能够赢得国民的认同。第三是要培养国民素质。

本文摘自《新京报》

问: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纪念抗战,缅怀历史,可以说不单单是因为那段历史的悲壮与惨烈。抗战仍跟今天,今天的时代相连。您怎么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对抗战胜利的纪念,重视那段历史?

答:首先,自我记事以来,不要说每年,就是抗战胜利20周年、30周年、40周年纪念日,都没有印象有过全国性的纪念活动,一直到1985年才大概有了一次比较正式一点的纪念活动,而参加者也主要只是学术圈子里的人。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才真正算是有了一次由政府参预的全国性的纪念活动,在人民大会堂开了大会,出版的书多了一些,但也仅此而已。

为什么今年如此不同?毫无疑问是与政府的提倡和鼓励有关。为什么要提倡和鼓励?内在的原因也许很复杂,但有两个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亲身参加了俄罗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活动,对俄国人的纪念活动及其规模印象深刻。而俄国从苏联时代起,每年都十分郑重地纪念他们卫国战争的胜利,逢十就更加隆重。类似这种全国性的纪念活动,世界许多当的参战的国家年年都会搞,我国许多人多少年来就主张我们应当像这些国家学习了。

另一个原因是大家都了解的,就是近年来,特别是从去年到今年,中日关系因为日本领导人不能正视战争责任问题,包括修改教科书问题,造成两国关系不正常,甚至引发了建国以来鲜见的全国性群众自发抗议游行活动。显然,隆重纪念抗战胜利,是显示政府重视民众情绪和声音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提醒日本政府要重视战争责任问题的一种方式。

至于我们自己为什么应当重视这段历史,很大程度上恐怕是因为这段历史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不可忘却的。因为它印证了一个道理,即当一个国家的国民被广泛动员起来,具有了一定的民族主义觉悟之后,任何列强都不可能轻易地征服它。近百年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多少次,没有哪一次不是以割地赔款或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为代价。而这一次所以不同,就是因为民众开始关心国家的生死存亡,并且有了影响政府的力量。从这一点出发,纪念这段历史,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尤其是可以从中看到中国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希望。

问:日本的这场侵华战争是不是具有必然性?该怎么理解这一必然性?有人说,日本侵华是因为中国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由帝国转型民国,逐步走向现代化,日本惧怕中国会统一和复兴。您认为呢?

答:日本为什么要发动这场侵华战争,不能仅仅从1937年“七·七”事变谈起,也不能仅仅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谈起,我们甚至不能仅仅把目光盯在日本这一个国家身上。有点奇怪的是,我们在其他问题的研究上,几乎都是随着整个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向更广更深迈进,唯独在对日本侵华问题的研究上,近年来的言论有倒退的嫌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注意到,今天有不少人在谈论日本侵华的原因时,更多地谈论的只是日本的武士道传统,军国主义的发酵,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当年所阐述的种种理由,还有人甚至把它归结为日本民族的所谓“劣根性”上去了。这也正是为什么,尽管在今天已经完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有些人还是会大谈日本复活军国主义,和重新走上扩张侵略老路的必然性。

其实,要认识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应当回去看一点共产党人“老祖宗”的书。因为这种话题至少马克思和列宁都再三再四地谈到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里,反复地论述过他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里,更是直截了当地论述了他那个时代资本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世界市场,不得不走向战争的种种原因。尽管他们没有能够看到资本主义后来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他们对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列强各国所以会不断地拓展和争夺殖民地,从而导致帝国主义时代和帝国主义战争的出现,还是有相当精辟的论断的。作为后起的,同时又是资源紧缺的列强国家,日本当年自然也是一样按照帝国主义者的逻辑认识问题的。因此,它把毗邻的中国视为日本头号殖民地,在那种时代背景下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当时中国的近邻不是日本,换了其他列强,也一样会把中国看成自己在与其他列强弱肉强食的生存斗争中重要生命线。以日本帝国主义者当时的那种心态,我相信他们未必会相信中国能够很快统一与复兴。他们倒是时时担心中国会被其他列强所瓜分。因此,从便于日本入侵和反对其他列强干预的角度,日本的帝国主义者更乐于,并且鼓励中国分裂,这是事实。

问:在中日两国的这场战争中,两国之间最大的差距是什么?是实力的差距,还是民族主义的差距?您觉得中国人当时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有助于弥补中国实力不如日本的缺陷?

答: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然,这种综合国力并不仅仅表现在硬件,如武器装备和飞机大炮上,它也同样表现在软件上,即表现在国家各种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程度,以及国民的教育水平、基本素质,包括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等等方面。

从硬件的角度,中国当时几乎没有钢铁工业,自然也就没有相当水平的军事工业,不能造飞机、汽车和优质的火炮。以中国当时的财力,即使能够买得起一部分,不断的损失,靠购买补充也来不及。从军队的装备和火器来看,“七·七”事变前后中日两国军队的差距之大,也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大量的杂牌军,也包括八路军,就连武器也是五花八门,不少杂牌军更是严重缺员。这些仅仅靠爱国主义精神并不足以弥补两者间的距离。

问:按照有的日本老兵的说法,厉害的是八路,您觉得是什么使得共产党领导的力量逐步强大了起来?对共产党推进的农村社会改革在抗战中的意义,该怎么看待?

答:我想,实事求是地讲,八路军有厉害的,国民党军也有打得好的。对日本老兵的说法,也要具体分析。

当然,相比较而言,共产党士兵的政治觉悟和单兵素质一般确又在国民党士兵之上,和八路军作过战的日本兵会对部分八路军作战机动灵活,神出鬼没,有较深印象,也是可以想象的。这里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共产党的政治工作远优于国民党军的政工工作。这是因为在抗战期间,共产党的政治工作是系统性的,它不是靠党在军队里派几个政工人员去解决问题,它的政治工作甚至做到了家家户户。共产党的兵都是从农村里来的,因此它很重视在农村中推进社会改革的措施和减租减息运动,给普通农民以实惠和利益。共产党干部的朴素廉洁和八路军的亲民政策与严格纪律,再加上军烈属不仅享受特殊待遇,其生产生活也有变工队帮助和照顾,这些都使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华北根据地的农民当中享有良口的口碑和相当的威望。共产党在宣传上注意把当兵和保家卫国联系起来,和光荣模范挂起勾来,同时搞全民皆兵,在农民中组织民兵,在民兵之上建立地方武装。凡加入到正规部队中,村里必定敲锣打鼓,披红挂绿,使当兵变成一件十分荣誉的事情,而且和家庭在全村的颜面联系了起来。这些自然都使得八路军士兵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普遍高于国民党军队的士兵。而士兵进入部队之后,共产党的政治教育和思想熏陶跟得更紧,部队注重培养士兵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军官注意以身作则,老兵注意传帮带。因此,士兵的勇敢精神,影响到单兵作战能力和加强部队的整体作战力较国民党杂牌军也好些。当和多数国民党军队的交手时,在武器装备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八路军的战斗力通常会强许多。而日军在敌后遇到的又基本上都是些国民党的杂牌军,和八路军比起来,日军士兵应该也会认为八路军更厉害。

问:您提到了抗战中国共之间的冲突,您是否认为这是抗战历史中最为复杂,也是最难说清楚的一个问题?人们常说,读懂抗战不容易?您觉得是否就是指的这方面的问题?

答:我觉得目前抗战史的介绍和宣传,最大的不足,就是回避了很多很复杂的,不易解释的问题。同时一些口径一会儿宽,一会儿严,使许多读者得到的知识非常凌乱,往往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或者因为他们中一些人所得到的部分史实并非来自历史教科书,说法又与公开宣传中的说法大相径庭,结果就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实际上,系统的和全面的讲述抗战史实,是唯一能够改变目前读者头脑中对抗战史看法混乱的办法。这种讲述,不能“报喜不报忧”,只讲团结抗战,不讲磨擦冲突;只讲过五关斩六将,不讲关公走麦城。而特别重要的是,我们今天讲抗战史,激发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感,绝不应当忽略当年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让读者了解,为什么在这样一场全民族的对外战争中,特别是随着抗战时间的延长,中国人内部还是会表现出很深的裂痕?不仅有许多人投降于日本占领者,或与之合作,而且抗日的队伍中也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与对抗。不仅国共两党因为意识形态不同而磨擦对立,就是国民党人内部,特别是中央系与地方实力派之间,也一样有勾心斗角,貌合神离的情况。要让读者了解,正是这些中国人自己的内讧和相互之间的防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抗战的力度,分散了抗日的力量,从而造成了中国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完胜日本军队,留下了巨大的历史遗憾。为什么读懂抗战不容易?就是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报纸上、展览中和电视上所宣传的,都是英勇抵抗、浴血奋战的英雄。但是,如果中国人真的都是像宣传的英雄们那样,哪怕只是十分之一的中国人是像他们那样,并且能够团结一心,不要说一个日本,就是10个日本来侵略中国,也早就被打出去了。中国又怎么会打了八年,最后还要靠美国和苏联帮助才取得胜利呢?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