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建楼,何以消解公众之“忧”(3)

极速建楼,何以消解公众之“忧”(3)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的一负责人曾说过,“推进建筑工业化是国内建筑领域反浪费核心,未来建筑用装配集合式逐步替代现场砌筑式,带来的节约空间巨大。”

因长期受到廉价劳动力和低价竞争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一直发展滞后,一直是水泥黄沙满天飞的模式。随着国内劳动力水平普遍升高、建筑技术日益成熟、环境制约加大、资源瓶颈突出,建筑工业化已迫在眉睫。正如长沙市房地产开发协会副秘书长欧阳学海表示,现在日本、德国都已经不用水泥、沙子这种传统的建筑方式来造房子了,建筑工业化已吹响中国制造的号角,未来中国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用搭建方式造出来的高质量房子。因为好房子的质量关键不是速度,是建筑方式。

质疑:极速建楼不能放松质量

官方介绍说,大楼采用可持续建筑模块化材料,95%的工程量在工厂内完成,大楼外墙还采用了多种特有技术。原来,不是我们不明白,而是新技术变化快。

不过,虽然大楼采用了新技术,我们还是发现媒体报道中有“工人昼夜施工”的细节。不管采用了什么新技术,盖楼还是离不开工人。这就难免令人心生疑虑:昼夜施工、加班加点,质量能保证吗?会不会萝卜快了不洗泥?有人就此产生谁敢进去住的担心,看来并非没有道理。

毋庸讳言,很多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都跟赶工期有关。虽然大部分人对工程施工是外行,但凭常识也能知道,工程施工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并不是越快越好。现实当中,施工拼速度已经成了一些地方和领导的常态,因为赶工期而牺牲质量的现象也频频发生,以至于某些“献礼工程”和“民生工程”最终竟沦为了豆腐渣工程。工程质量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质量和安全性才是首位的,切不可一味追求施工速度。

长沙19天建成的这座57层高楼,虽然不是桥梁等重大工程,也关系到很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施工质量绝不能掉以轻心。盖楼像堆积木,靠谱吗?相关部门在验收时,还需慎重论证。我们不拒绝新技术,也不反对创造新纪录的雄心壮志,但在建筑质量问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启示与思考】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湖南长沙一栋57层高楼19天建成,平均1天盖3层的迅雷之速引发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一位加拿大网民惊呼,“第一次看此新闻还以为是假的”,更有人唏嘘,“照此发展,罗马一日建成指日可待。”

据建造方称,这栋楼高200余米,可容纳4000人的工作场所及800户住宅。大楼采用可持续建筑模块化材料,95%的工程量在车间内完成,所谓的“19天建成”,用“搭建”来描述更为准确。难怪有媒体以“堆积木”形容此楼的建造过程,原来不怪工人赶工期,也不怪网民不理解,是这技术变化快。

在常人的印象里,房子就是一砖一瓦辛辛苦苦码起来的,高楼大厦更是耗费时日,没有一两年工夫是盖不起来的。其实,建筑行业的技术革命一直在进行中,盖房子的流程也被重新塑造,工厂化流水线生产建筑模块,工人现场拼装的模式,乃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远大在积极推进这种模式,行业大佬万科也早就在探索了,做相关技术研发和试验,并在推动建立国家标准,以便未来向全国推广。

我们身处信息科技时代,各行各业都深受科技影响,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都被科技渗透和改造。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而部分颠覆性的技术,则突破了常人的思维,很多人一时难以接受,乃至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些尚处于实验室里的科技,对于很多人来讲太过陌生,也感觉很遥远,但是技术进步具有飞跃性的特征,一旦迈过临界点,就会突飞猛进。

就公众对此事的反应来看,人们的安全意识、质量观明显提升,对知情权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公众之“忧”与科技之“优”之间,少了精准科普、理性宣传与科学沟通的步骤。公众没有得到及时的科普,“标题党”“夺眼球”的舆论氛围再添“忧”愁,尚存疑虑的消费者怎能对“拔地而起”的“速成”高楼产生信任?

如何处理好“敢建”和“愿住”的关系,与处理好“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同样重要。你的建筑倘若固若金汤,你的施工信息也应公开敞亮;你提前征求施工意见、充分沟通,满足了大家的知情权,公众也便不再疑虑重重。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