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新常态 满足人民新期待 (2)

主动适应新常态 满足人民新期待 (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这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一贯体现,是各级党委、政府抓好民生工作的重要指针和根本遵循。

 三、新常态下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实效

改善民生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关键要分清轻重缓急,在要紧处出实招,向关节处真发力,把有限的民生资源用好用足用充分,确保改善民生各项工作真正能够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突出工作重点。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努力方向,但这决不意味着要大包大揽。民生工作花钱的地方多,要坚持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工作重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解决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收入这个民生之源、教育这个民生之基、社保这个民生之依、稳定这个民生之盾。要重点做好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民生工作。目前我省还有129万贫困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天不足8元钱,对他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将心比心为他们考虑,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不断深化精准扶贫,帮助他们早日摆脱贫困。

确保工作实效。老百姓最重“实打实”,最烦“客里空”。一些地方老百姓对民生工作有意见,主要就是在搞民生建设时虎头蛇尾,承诺的事情兑现不了。必须一诺千金,说到做到,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决不能失信于民。比如,二次供水污染问题一直是影响我省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去年我省实施了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撤并改造二次供水设施2177座,改造陈旧二次供水管网5053公里,改造楼内老旧管线14347公里,解决101.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17%、117%、221%和101.8%,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圆满兑现了对全省人民的承诺。民生工作要同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既要积极作为,又要量力而行,扎扎实实把能解决的问题先解决好,决不能贪多嚼不烂,更不能好高骛远、开空头支票。要坚持以民之所望为政之所向,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找准百姓关注、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多做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的虚功,更不能雨后送伞。去年,我省扎实推进了15大民生工程、42项民生实事,人民生活得到实实在在的持续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首次超过万元;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比预期目标多出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提高1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人均提高4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10.4%和14.3%。今年省委、省政府又谋划实施了16个方面47项民生实事,抓民生工作决心很大、力度很足,必须务求扎实,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把各项任务逐一分解立项,细化量化目标,制订出科学细致、切实可行的“任务书”、“时间表”,把目标任务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确保各项工作部署都能落到实处,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民生工作既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永远处在进行时,永远没有休止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同时,要更加注重在治本上下功夫,在长效机制建设上下功夫,加大民生领域的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改善民生的制度设计和体制安排,逐步把民生工作纳入到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的轨道。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