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刘云山同志在另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价值观,秉持的执政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把优秀传统文化看作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这种说法不啻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之间建起了一座直通桥,自此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它的价值取向、它的强国梦想,都是中国伟大历史的一部分,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今天世界上最有影响、最有力量、最有生命力的不可战胜的伟大政党,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本文拟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从武装斗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这三个方面,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从胜利走向胜利的。
武装斗争是中华民族反抗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共产党是在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形式。其指导思想,当然来自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迅速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适合中国人民的现实需要,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当年,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而“造反”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中国人民很早就习惯了武力反抗压迫,反抗暴政。以此为主题的小说《水浒传》在中国家喻户晓。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反抗精神是很宝贵的。面对奴役和压迫如果没有反抗精神,只知一味地逆来顺受,那么这个民族就好比得了“软骨症”,肯定是站不起来的,也是没有希望的。中国历史上两次最早的反抗行动,一个是武王伐纣,一个是“山东豪杰并起”,“诛暴秦”,都具有除暴安良的正义性。这对中国此后的历史,起了很重要的示范作用。从这一点来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队伍走上井冈山,实行武装割据,是“前有车,后有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启发下的必然选择。
斯大林说,中国革命的特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个概括很准确。其实,如上所说,整个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反抗压迫的武装斗争史。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中国共产党人忠实地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并发扬光大,所以取得了武装斗争的胜利。
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务实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特点。邓小平曾经公开声明:“我是实事求是派。”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那么,就没有毛泽东思想,也没有邓小平理论,当然也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的成功。
实事求是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但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务实”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以《春秋》、《史记》为代表的“史官文化”,具有严谨写实的特点。它没有宗教色彩,没有神话故事,更没有妖魔鬼怪。其基本原则是写实。这一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务实”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先祖和最大代表孔子,就是一个“务实派”。“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明证。儒家的入世态度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以及在科举考试中注重“策论”和“经世致用之学”,都是务实传统的表现。当然,在儒学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神秘化、虚妄化的倾向,比如君权神授思想,天人感应思想等等,这是儒学的糟粕。另外,有些朝代佛教盛行,也是对务实精神的背离。对此,许多有良知的儒家知识分子是持保留态度的。比如韩愈就曾上书反对迎佛骨。
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他的最大贡献是提出“天理在人心中”。实际上是将“天理”回归“人本”。这是中国近代人本主义思想的萌芽。他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知行合一”。这是关于哲学认识论的天才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最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毛泽东同志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同时也完全符合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而毛泽东同志(包括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则是这一优秀思想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并将其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