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放歌

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放歌

“风物长宜放眼量”

新疆,是祖国西部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大凡自治区,都要完成好两个课题:

民族问题。其要旨是团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

宗教问题。其要旨是引导: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所以,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自治区党委的工作方针:适应发展稳定新常态,筑牢长治久安好基础。

团结、引导,最重要的途径是以身示范、身体力行。为此,一项开创历史新局面的伟大“工程”诞生: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这项“工程”的举措是具体的、全面的、完善的,甚至堪称是战略的。

2014年初,自治区党委决定用三年时间抽调20万党政机关干部驻村,每一位公务员,都要轮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生活一年。3月5日前,7万多名干部浩浩荡荡进驻天山南北的一万多个村庄。新疆历史上何曾见过这样的阵势?区级机关驻村工作组组长均为厅局级领导,几十年来,村庄何曾见过这么多“大干部”与他们共同生活一年?

一石激起千层浪。疆内外、国内外,各种议论蜂拥而起。面对纷繁复杂的声音,我想起毛泽东主席写于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其中一节专讲“糟得很”和“好得很”。究竟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风物长宜放眼量”。作者认为是“好得很”,并要为此而“放歌”。

访民情:一个不老的话题

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全部意义:为人民谋幸福。

那么,人民生活幸福不幸福?他们有哪些困难、有什么愿望、有何许诉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就是访民情。然而,民间的困难、愿望、诉求,是动态的,所以,访民情是基础性建设,是我们制定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的依据。访民情不是权宜之策,而是一个不老的话题,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是我们党不脱离群众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访民情,字面理解不难。访,就是走访、查访、拜访;民,即民众;关键是一个情字。感情、友情、真情、实情……仅靠一个“访”是出不来的,它是靠真情“换”来的,靠日久生情“生”出的。所以说,要访到真情,走马观花不行,下马看花不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行。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必须安下心,扎下根。一天不行、一月不行,久久为功,一年。你和村熟了,人亲了,环境近了,那就人不躲了,狗不咬了,心扉开了,水到渠成、近乡情暖,农民和你才会真情袒露、真心倾诉,那时才能得到真心实意的“民情”,而不是纸上的“陈情”、会上的“表情”、汇报的“事情”。

这是一个至简的道理,却也是一个长期“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并未真正做到的道理。我们党在执政之初就强调: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没有味道;深入调查研究,学一个每事问……毛泽东主席更有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打成一片,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个要求可谓一语中的,连“生根”都不算达标,必须“开花”。

我们的驻村干部,能否像一颗种子,深深扎进所住村庄的土地,不论条件如何艰苦,都要奋斗不止,生根开花。这既是锻炼,更是考验。

从城市到农村,从楼房到土房,从用暖气到烧火炉,从泡澡到擦澡……体验农村生活,体察农民艰辛,体会办事困难,体悟“三农”现状,这对改变思想,转变作风,服务基层,提高办事效率将发挥课堂无法学到的作用。

许多驻村干部爱说一句话:住村才一年,胜读十年书。

郑板桥有一首耳熟能详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在今后的机关工作中,无论制定政策、提出要求、指导工作,都会自觉把群众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摆在第一位,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访民情:摸清底数,今后工作就会心中有“底”;摸清民意,今后工作就会顺势而为;摸清基础,今后工作就会扬长避短;摸清弊端,今后工作就会激浊扬清;摸清心愿,今后工作就会乘风扬帆……

访民情,一个不老的话题,应该让它青春长驻。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