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放歌(3)

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放歌(3)

聚民心:一个永恒的话题

何谓“民心”?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有一段话,颇有见地:“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农夫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失人心则亡。”这就告诉我们,对国家、对社会而言,人心是树之根、灯之油、鱼之水、农民之土地、商人之生意。所以,历朝历代的政治家、学问家,莫不重视民心。例如:

《老子》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管子》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汉代有:一人吁嗟,王道为亏;唐代有:百姓安乐,便是甲仗;宋代有: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明代有: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也许,这些论民心之语,内涵会有差异,在封建社会,当政者并非能身体力行,但这个主题,历朝历代是永续的。所以,共产党治国理政,把党的宗旨如明镜高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那么,民心何以得“聚”?关键是要有一颗爱民之心。让“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在我们心中扎根,做到“爱民如身”。把民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民众的需求当作第一选择,把民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民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在民众面前,“俯首甘为孺子牛”,人民群众自然就会与你谈心、交心、贴心。记得宋朝诗人李纲有一首《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我们的住村工作组若能如此“耕犁”,何愁民心不聚?“爱民如身”,是把“爱民”具体化、精准化。就像爱护你的身体一样“爱民”,能做到吗?有差距吗?殊不知,此言是汉朝人荀悦提出来的。到了唐代诗人王维,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忘己爱苍生”,大有舍己为人的况味。那些封建士大夫都能认识到这一层,何况我们共产党人呢。爱,是最强的洞穿力,是最韧的精神纽带。缺少爱,将一事无成。

《晏子春秋》有两句话:“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怀揣此“意”、此“行”,我们做聚民心的工作,就能走好“最后一截路”、不忘“最远一家人”。记得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央机关从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迁往北京时,毛泽东主席对周恩来说了一句意义隽永的话:“进京赶考。”意即共产党从在野党要成为执政党了,会执政吗?能执好政吗?这些悬念,只有接受了全国人民的考验才知道。我们今天住村,也可称作“进村赶考”。你是合格的公务员吗?要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接受考验。“考”什么呢?考“人民公仆”的本色、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考“水乳交融”的黏度、考“为生民立命”的能力。过关了,合格了,你才能变成一块“吸铁石”,把民心拢过来,聚起来。那时,我们的各级组织就像拥有庞大“根系”的参天大树,直接汲取大地上的“营养”,治疆理政,就不会有误政、弱政、怠政,真正清风徐徐,善治朗朗。人心齐,泰山移,恐怖分子、邪恶势力会望风而逃。

聚民心,一个永恒的话题,应该让它与日月同辉。

“大风起兮云飞扬”

从某种意义上说,访民情,是为了惠民生有的放矢;访民情、惠民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聚民心。三者,唇齿相依,相辅相成。民心得聚,基层得稳,事业得成,幸福进门,“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把“民为重”植根于心。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不摆样子,一步一个脚印去实践:以民生为本,力求人人都有力所能及的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步步高”的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不闹心”的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笑口难合”的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个个都有“倍儿棒”的好身体。

“访惠聚”工作,眼下还只是当作一项工程在抓、在做。一些工作组组长谈及一年来的感触,大都说到一层意思,“访惠聚”,应该成为一项“战略”,立为一项“制度”。是呀,“战略”与“制度”,才能凝筑为长治久安的压舱石。

中国历史上最短的名诗要数刘邦的《大风歌》,仅两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自治区党委实施“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程,恰如狂飙掠地,大风搅得云飞扬。风起云涌之后,民情淳、民生佳、民心聚,就会遍地“猛士守四方”。农村阵地将成为社会主义的一片乐土、“去极端化”的坚强堡垒、消弭暴恐的熔炉,成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幸福家园。

(作者为新疆记协主席)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