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走出历史终结论阴影

“一带一路”走出历史终结论阴影

伴随经济中心从欧美转向亚洲,大陆与海洋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一带一路”战略实际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印中巴两走廊、欧亚大陆桥等众多范畴,大陆联系的重要性显著提高。如果说美日海上同盟是对冷战格局的延伸,那么,“一带一路”却是对历史路径的回归。

“一带一路”既要平等,又要多样性

“一带一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计划,它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绝不只来自资金、资源、市场和劳动力方面,而且也必定来自政治、文化和其他方面。世界经济的重心向亚洲的偏移将带来一系列政治、社会、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的问题。反过来,当前西方世界经济危机的核心就在于其经济与政治、文化、习俗、宗教等等的脱离,在于其经济过程对社会关系的破坏和摧毁。因此,“一带一路”必将是一个针对旧经济模式进行改革的漫长过程,也必然是将历史文明与未来发展模式相互连接的进程。

说历史文明,是因为这一新计划的四个关键概念,即路、带、廊、桥,正是亚洲跨社会体系或历史文明的纽带。就像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物的交流走廊,而且也是精神交流的纽带一样,“一带一路”将要穿越如此广袤的陆地与海洋,连接起不同的民族、宗教、语言、习俗和传统。如果没有文化间的交往和交流,这一宏伟蓝图难以成功实现。如果不能克服任由资本主义经济逻辑主宰这一广阔而复杂的网络的局面,这一计划必然像以往的各种发展主义模式——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的发展主义模式——一样,因对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的破坏而招致失败和报复。

“一带一路”不是单一国家的计划,不是一个以领土及其扩展为目标的帝国再造计划,而是一个以“互联互通”为中心概念的、以多重复合的参与为基本内容的动态过程。面对这一史无前例的世界实验,任何缺乏深刻和长远认识的经济计划、金融扩张和军事冒险,都将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现在谈论“一带一路”的人大多只涉及两个中心问题,一个是解决国内生产过剩,一个是金融扩张,这两个问题都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反复出现的问题。如果陷在这个逻辑里,“一带一路”将难以取得成功。中国大陆沿海经济的发展和欧亚大陆关系的变化正在撬动全球性的历史变迁,大陆与海洋的关系如果不发生逆转,也会产生巨变。“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多样性平等,即既要平等,又要尊重多样性,这正是中国传统平等观与西方近代平等观的最主要区别。

“路、带、廊、桥”与边疆的非边疆化、中心的非中心化

在历史上,每一次创造性的连接都会产生区域关系的巨变。例如,隋朝开凿大运河,至宋代,一种以运河为中心的经济体系诞生了。曾有一位日本历史学者说:运河的开凿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大事件,它将亚洲内陆贸易与沿海贸易连接起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继黄河中心时代而起的运河中心时代。其实,运河连接的何止是商品和贸易,来自中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文明、宗教和文化也渐次深入内地,中国文化的辐射力也由此达到了新阶段。

美国汉学家拉铁摩尔发现:长城起到的作用不仅是军事防御工事,在漫长的历史里,它也成为连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走廊。正是从这里出发,他提出了一种以长城为中心的内亚洲叙述。在这个叙述中,长城既是两种文明的“互为边疆”,也是看待中国和亚洲历史的“中心地带”。运河、长城和我们现在讨论的“路、带、廊、桥”包含着一种理论的潜力,即从这些“互联互通”的概念中找到超越过于稳定的中心-边缘关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