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途径

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途径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 “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中国进入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成才业已成为新常态,高校应当顺应这种新常态,努力探索“互联网+”时代引领大学生思想进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

一、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成为大学生活新常态

“互联网+”时代意味着万物互联、意味着人与网络的共存共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显示,网民中最大群体就是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已成为上网的主流群体,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生活成为大学生活的新途径。

“互联网+”带给大学生多元的学习选择。网络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给大学生学习带来超时空的便利,学习知识的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网络世界给他们提供了新的知识来源。调查发现,当需要找生活或学习资料时,有69.7%的大学生首先想到的途径是上网搜索。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社交习惯方式。在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以跨越物理空间,超越性别、年龄、职业、身份,随时和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人互动交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手机微博、微信在大学生群体内广为流行。每天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获取信息、与朋友交流,已成为大学生的习惯和一种生活方式。

“互联网+”让大学生找到消费娱乐的天堂。网络信息的无所不包,网络万象的新奇刺激,网络的快捷方便,足以让渴望自由、追求时尚、注重感官刺激的青年大学生,找到放松自我、自由遨游的自由世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分白昼、足不出户地在网络世界购物、娱乐、消磨时光,成为“宅男”“宅女”,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互联网+”让网络语言成为大学生流行用语。由于网络语言的简洁、生动、有趣并且贴近生活,所以深受广大网友,特别是大学生网友的偏爱。而大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发现了什么新鲜的词汇就喜欢说给其他人听,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网络流行用语也就成为了大学生们日常言语的一员。

二、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任性”成为新常态

思想的“任性”。“互联网+”时代,不同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在网上冲突与交融,大学生很容易受西方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当下,许多大学生喜欢听外文歌,看外国大片,盲目追求时髦、名牌,而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认为很土,很明显的崇洋媚外。

语言的“任性”。随着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广泛流行,大学生们不可避免地将网络语言带到现实的生活中。另一方面,在虚拟、隐匿性的网络环境里,少数大学生的言语也常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而变的肆无忌惮转而升级为网络暴力,随意口出污言秽语,肆意网上谩骂,进行人身攻击、诋毁他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