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途径(2)

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途径(2)

行为的“任性”。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民各种网络失信行为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发布虚假信息,扩散小道消息,发表不负责任言论,干扰网上信息传播秩序;热衷于打擦边球,靠哗众取宠吸引点击,损害网上舆论环境,影响社会稳定;网上恶搞、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行为,侵犯他人权益,危害公共利益。

心理的“任性”。大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使他们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之间,形成了双重身份、双重人格,容易造成角色的混乱与人格的分裂。由于长时间上网使得与同学、老师、家长之间交往机会大大减少,极有可能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情感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差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以致于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他人与社会漠不关心。

三、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

以新心态走近大学生。面对被网络重重包围的大学生,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审视网络,以开明的心态看待网络中的大学生,消除对网络的“傲慢与偏见”。“互联网+”时代,对网络不能回避、不能拒绝,更不能压制,只能接受、接纳、介入、融入。要主动到虚拟社会寻访大学生,深入虚拟社会听取大学生心声,积极回应虚拟社会的大学生的关切。

以新语态与大学生交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放下姿态,放低身段,抛开习惯的“官话”,学会说“人话”,学会用网络语言开展思想教育。时尚的网络语言如同与大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听不懂大学生的话,弄不明白大学生玩笑的意思,那么自然而然也就被大学生排斥。要经常浏览一些大学生喜爱浏览的门户网站、论坛,及时地了解掌握住当下大学生之间最新潮热捧的时尚语言,这些词语的使用能够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加强同一环境的亲切感。

以新形态活动引领大学生。要建好“微阵地”。身处当下“微时代”,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好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网络论坛、网络QQ群、网络社区。利用这些“微阵地”,有针对性进行思想引导。要培养 “微领袖”。鼓励优秀大学生担任各类微博、论坛、虚拟社区的“版主”、“博主”,让他们成为网络媒体的“喉舌”,成为正面信息的“舆论先锋”、流言和虚假信息的“粉碎者”。要开展网络“微活动”。可以组织大学生自拍社会主流价值观微电影,向“粉丝”和大学生宣传文明理念,这种方式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互动式交流,直接将“天上跑的大道理”转化为大学生都易于接受的“小道理”。

以新网络生态呵护大学生。要以正能量驱散网络负能量。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对大学生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扩大主流网站在网络空间的领地,用主流文化稀释网络不良文化。要以“技防”手段防范网络污染。建立网络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建立起网络信息污染的“防火墙”,防止有害信息及不健康内容的网络游戏侵入网络。要以“法防”措施约束网络行为。国家有关方面要出台相关处罚办法和网络管理立法,加大网络污染源制造和传播者的处罚力度,最大限度减少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腐蚀。

(作者系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