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隆会议看周恩来和平外交思想的传播与影响(2)

从万隆会议看周恩来和平外交思想的传播与影响(2)

一、万隆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1954 年 12 月,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五国总理在茂物会议上正式确定召开万隆会议,并决定邀请中国参加。 1955 年 1 月 15 日,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代表五个发起国发出邀请书。周恩来认识到出席这次会议是打开中国外交局面的好机会。 2 月 10 日,他复电印尼总理欣然接受了邀请,并指出:万隆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为了促进亚非各国间的亲善和合作”、“建立和增进友好和睦邻关系而召开的会议”。中国对于能够参加这次会议“感到荣幸”。

万隆会议召开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第一,亚非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有了新的发展,许多国家已经取得民族独立,许多国家正在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着英勇斗争。但是“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而且新的殖民主义者正在谋取旧的殖民主义者的地位而代之。不少亚非人民还在过着殖民地的奴隶生活,不少亚非人民还在受着种族歧视,他们的人权遭受着摧残”。亚非人民需要进一步团结起来,深入进行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二,亚非地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近代以来,因“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殖民主义的掠夺和压迫,以致被迫处于贫困和落后的停滞状态”。为了“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并使“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合作,成为“亚非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第三,整个国际形势虽然趋于和缓,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还在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美国在台湾地区继续制造紧张局势。亚非以外国家在亚非地区建立的军事基地越来越多。”这样,使亚非人民“不能不关切日益增长的战争威胁”,并急切地盼望召开一个增强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会议。 五国政府的倡议,真实地反映了亚非人民的这个强烈愿望,因而得到了亚非国家的普遍响应。

但是,万隆会议要达到预期目的并非易事。建国初期,同我国建交的多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参加会议的 29 个国家中,发起国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同中国有外交关系,锡兰同我国只有贸易关系;越南民主共和国和阿富汗同我国也有外交关系。其余 22 个国家,多数还同台湾国民党当局有“外交”关系,而且有的国家在政治上受着美国的影响或控制,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对立情绪。

与此同时,美国正在精心策划、力图破坏会议。茂物会议结束不久, 1955 年 1 月 7 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召集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负责太平洋事务的副国务卿帮办罗伯特·墨菲以及曾经在日内瓦会议上同周恩来交过锋的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罗伯逊等开会,商讨美国对万隆会议的立场。他们担心:第一,如果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在亚洲搞成,其要害是要排除美国的地区集团,那么共产主义最后吞没这些国家就会比较容易;第二,如果与会国家在以后对举行没有西方参加的会议产生了兴趣,那么印度和中国因其人口众多很可能统治局面,这样将在联合国内形成一个强大的反西方的集团;第三,以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所表现的那种外交技巧,“万隆会议将为他在反殖民主义的幌子下向那些幼稚的听众大大传播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提供一个极好的讲坛”。 1 月 18 日,杜勒斯再次召集会议讨论美国对亚非会议的立场。会议决定:美国要准备两手,最好会议开不成,如果会议真的召开,美国必须使友好国家派遣最能干的代表去万隆,而这些代表又必须得到最充分的情报资料。为此,美国要进行充分准备,要列出一个共产党人可能在会议上提出的问题的单子,要为所谓的“友好国家”准备资料,甚至也可以准备决议案,让这些国家在会上提出。

美国阻止万隆会议召开的阴谋破产后,转而企图利用亚非各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所造成的一些隔阂,扭转这次会议的方向,把它开成反共、反华的会议。 1 月 25 日,杜勒斯指示美国驻各国使节向有关国家表示美国政府的下列主张:第一,希望各友好国家能参加会议;第二,派出最得力的人赴会;第三,共产党人将力求通过会议达到他们的目的,对此应有所准备;第四,只要非共产党国家代表团有效合作,即可以挫败共产党人,而取得建设性的结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