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是全球性的节日。读书是灵魂自我修复和完善的一种方式。博尔赫斯曾把书比作记忆,他说,书是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延伸。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分析鞭辟入里、刻画入木三分,批判句句惊人、讲述字字闪光、见解耐人寻味,十分精辟,给人启迪。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舞台,灵魂也在阅读中能够悄悄得到净化,思想也在阅读只逐步得到丰富,才干也在阅读中慢慢得到增长,人生梦想也在读书中不断实现,我的经历就是如此。
漫漫47年的人生路,有过彷徨、有过烦恼,最终凭着爱岗敬业的心态,勤学、苦读、求实、创新,走到了今天,实现着自己并不辉煌的人生梦想,仍然知足常乐、乐在其中。个中原由,更多的是勤学习、多读书带来的收获。
小时候,我常常为找小人书看而穿梭于街边巷口的旧书摊,后来叮着向父亲要钱买到了几本《十万个为什么?》,更是觉得时刻难离;有时也到我们生产队的会计家看队上征订的报纸,有时会计也读报纸上的内容给我们听。特别难得的是我对知识的一片好奇,竟把许多东西记住了,进了学校就向同学大为宣传,说得是眉飞色舞,逸兴遄飞。儿时的我,竟成了书报的“浏览器”和记忆库。直到现在,我对书籍仍痴心不改,依然好学、好读、好钻研。上了小学四年级,我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于是便偷偷看《西游记》,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就翻新华字典,试图解开文字表述的意思,清楚人物在说什么,有时还深深沉醉在吴承恩构筑的神话世界里,成天幻想着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观音菩萨、如来佛祖……敬佩孙大圣的英风烈骨,神通广大。翻字典看《西游记》的经历极大地影响了我,让我较早地认识了中国古典名著,比之同龄人,收获不小。《西游记》的阅读,为我开启了与书结缘的大门,我如饥似渴在书海里疯狂地阅读和咀嚼,使我受益很多。我的父母开始就知道我偷看小说的事,非但没有责怪和嘲笑我,还常常表扬我、鼓励我。我没有了顾虑,放开了胆子,在书海里更加自由地畅游。之后,我还看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许多书籍。虽然只停留于文字的描述,有的还不求甚解,但这些书籍还是激发了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所以我一头扎进了博奥沉潜的历史故纸堆里,至今想来还是受益很多。再以后,民俗、政治、经济、军事……,我几乎都有过涉猎。开始读书,只求速战速决,知道大概就可。现在想想,当时的我真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正是这种做派,让我接触了大量书籍,知道了皮毛,却难以深入,“博”有小成,“渊”则不足。仔细思量,既是我的优点,也是我的致命伤。由于书读得多,我的学习也变得很轻松。可以说,在整个初中时代,我的学习没有包袱,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写的好几篇作文还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班级和年级朗读和展出。学习阅读相得益彰,我对书籍的渴求更强烈了。上了高中,随着学习节奏的加快和学习任务日益繁重,许多阅读被搁置了。虽然如此,我还是忙里偷闲读了几本书,如《史记》、《资治通鉴》、《四库全书》等。有的书籍只读了一半,便因学习紧张而放弃了。读这些典籍,对我学习文言文的帮助是受益颇多的。后来读大学读的是数学专业,我在搞好数学专业学习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对文科知识的学习和博览群书的习惯,这对我后来的干部教育工作帮助是很大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