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精神的新时代意涵

万隆精神的新时代意涵

1955年4月,29个亚非新独立国家的340位代表聚集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发表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为核心的“万隆精神”,在国际关系历史上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60年后的2015年4月,亚非国家22位领导人和102个国家的与会嘉宾再次汇聚印尼,重走亚非大街,观看“亚非会议之旅1955-2015”,举行隆重的会议,纪念第一次亚非会议,通过了《2015万隆公报》、《重振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巴勒斯坦问题宣言》3个成果文件,重温万隆精神,重申亚非国家团与合作的愿望。在此背景下,回顾万隆精神的形成过程,思考其当代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1955年4月,在二战后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背景下,于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第一次亚非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由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单独发起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发出了亚非国家共同主宰自己命运的第一声呐喊,标志着亚非国家集体崛起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新型力量,在战后国际关系历史上树立了一支丰碑。

第一次亚非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团结。会议召开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没有得到邀请,西方一些国家对应邀参加会议的国家进行诱惑和拉拢,并对会议的意义进行贬低、诋毁,甚至直接的破坏,采取恐怖手段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致使中国代表团的8名工作人员和记者以及3名国际友人遇难。

第一次亚非会议也不是没有分歧。会议召开的第一天,有些国家提议采用由中国提出,由中国、印度和缅甸共同向世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会议的指导思想;但也有些代表反对使用这个词。大多数与会代表在发言中提出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加强亚非团结的愿望,但也有一些国家对殖民主义提出了不同的理解,甚至表达了对中国的误解和疑虑。

为了不使用会议走上岔道,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将原来准备的发言稿改用书面散发,利用会议短暂的休会时间起草了一个补充发言,提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非常诚恳地邀请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参观,以便了解真相,增加互信。对于和平共处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他提出,如果有人反对五项原则的措辞和数目,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的共同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周恩来的灵活态度和妥协精神,得到大多数与会国家的认可,把会议拉回到了预定的主题上,推动了会议的成功,受到了各国代表的赞扬。

第一次亚非会议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根据求同存异的原则,搁置了亚非国家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的差异,在承认和肯定它们相似的历史经历和遭遇,在维护国家独立和发展经济共同愿望的基础上取得了成功。会议最后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提出了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大小国家的平等,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促进相互的利益与合作等十项原则,把各个代表团在起草会议宣言过程中所提出的积极意见都包括在内,促成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第一次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超越分歧,谋求团结的会议。会议所倡导的十项原则,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是第一次由非西方国家向世界倡导现代国际关系的规范。会议所体现出的这种亚非国家之间互相理解和互相支持,“团结、友谊、合作”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第一次亚非会议加速了全球殖民体系的瓦解的进程,促进了亚民族解放运动,鼓舞更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也开启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的新篇章,迎来了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二个建交高潮。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