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需重拾天下情怀(2)

走向世界需重拾天下情怀(2)

我们更应该以“文明国家”来定位现代中国,这可以让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真正的立足点

事实上,民族和国家并非一定要结合,历史上不是这样,现实中也不是这样。很多研究中国的学者敏锐地感到,在中国,将民族与国家结合在一起尤其不适合。梁漱溟就曾将“中国不像一国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称之为“天下国”。美国学者白鲁恂说“中国不是一个民族国家,是一种文明,而伪装成一个国家。”确实中国文化传统自有一套关于“国家——世界”的理论,即便是要确立现代中国的定位也依然要顺应一种深厚传统。对于有着这样一种以文明自许的传统来说,“文明国家”将比“民族国家”的概念更有包容力,更具凝聚力,更符合现代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的国家形态。

我们更应该以“文明国家”来定位现代中国。“文明国家”较之“民族国家”,其在价值形态、生活方式、礼法制度、文明理想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意义世界”,同时具有一种向善的典范性,其包容性和普世性是民族或者民族文化的概念所容纳不了的。民族国家在其起源上是以“自我”和“他者”的对峙作为前提,更强的版本则以区分敌我作为其建构的基本机制,差异性和区分异族是建构“民族”的基本路径。

在文明概念中“天下意识”非常重要,这是一种中国式的普世向度。正如我们所分析的,在“民族国家”中,这种普世关怀的向度得不到声张,甚至完全丧失。作为“文明国家”,在本质上有着人类共享的普遍价值,文明为人类建立了普遍的道德和生活意义的标准。现代中国并不只是1844年以后的产物,现代中国承载的是源远流长的文明传统,是“作为人类,代表人类,为了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国度。“文明国家”的定位可以让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自己真正的立足点。我们必须承认,文明所显示的这种人类的代表权自近代以来已经自觉地拱手相让于西方,西方哲学家们以理性名义对自身文明的自我确证,更让现代中国人盲目臣服于西方中心主义,于是西方成了普世世界,而中国则只是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文明类型。事实上,中国作为“文明国家”其普世性维度一直顽强地存在着,文明的整个价值形态决定了它不只是民族性的、区隔性的,文明更呈现其共通的一面。中国作为“文明国家”的普世性在于中国人在这种文明的发展中特别发挥出了人类的诸多潜能,并提供了其中好之为好的基本标准,这种文明成果是可以为人类所共享的。

“文明国家”自然包容着多民族的状况。在中华文明下,多元一体格局将继续保持下去。我们将以“文明”而不是“民族”的方式建构国家认同。欧洲过往强烈的民族认同,带给欧洲不断相互争斗的动乱,在欧盟超国家的框架下,欧洲人开始建立其对欧洲文明的认同。美国作为文明国家也不以民族主义作为国家认同,美国建国时的清教主义精神,以其普世性荡涤了民族主义狭隘性。

在文明国家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建构新的“文明国家”的世界体系,因为不光中国是“文明国家”,印度是文明国家,欧盟是文明国家,甚至美国也是代表西方类型的文明国家。我们必须认识到,西方文明并没有穷尽人类的意义世界,源自中国的文明,源自印度的文明依然有能力对人类共享的“现代文明”做出贡献,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更广泛的“文明国家”的世界体系理论。这对于理解现代世界,并且促进现代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有着非凡意义。我们亟须从新的视野来理解“文明国家”体系,通过文明对话和共融,建构新的世界体系和全球秩序,这将是一个不同于以往西方所主导的全球秩序。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