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框架体系

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框架体系

实践表明,所有生态问题均与人类活动的无序膨胀有关,生态危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制度建设的欠缺和问题。因此,将生态问题置于制度框架内,给予足够的制度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难题的唯一途径。而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正是基于我国农村这一特殊自然社会背景,构建能够支持、保障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的实践过程。

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包括什么

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村”“生态农村”等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大部分研究主要是局限于农业生态系统,虽然也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但其内涵还是局限在生态农业村的范畴内,未能全面概括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在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我们对农村生态文明可以做出清晰界定。农村生态文明是与生态文明城市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农村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是运用农学、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学和社会学的原理,在自然村落或者行政范围内,建立农村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文明形态。用大系统的观点来看待生态问题,按照将中央提出的“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部署,农村生态文明研究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农业生态资源(如光、温、水、气、土地、作物、牲畜等),还包括社会建设(如人口素质、公共服务等)和文化氛围等资源。

按照现代文明的内涵,制度作为文明的重要组成和表现形式,是人们为反映和确立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规范体系。鉴于此,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则是指建立在中国农村特殊发展基础上的,用以调整农村社会关系,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规则体系。

就现阶段来说,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加以探讨。一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来强调协调和管理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深化现行制度改革,将土地经营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农村财政与金融体制改革、税费制度改革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三是使农村政策生态化。对已有的政策要深入调查研究,分析研究在执行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如果环境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就必须加以改进;对于新制定的政策,一定要在实施之前充分预测它的环境效应,做出合理的评估,然后再实施。四是注重制度的自主创新,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特色,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微观制度体系。

农村生态文明制度旨在按照农村生态演变规律,发挥制度的约束和引导功能,维护人与自然的生态秩序、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健康转型、践行生态价值。

农村生态文明制度的框架体系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项新的探索,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农村生态文明制度设计需要将农村问题置于全国的大格局下,要在统一制度条件下,针对农村特定的时空条件,做出符合微观实际的制度改造和创新,用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特殊问题。

纵向框架

从农村生态系统的内在运行规律中可以看到,解决生态问题需要遵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质信息能量流动的纵向过程,建立系统的源头保护制度、生态公平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保护优先、过程公平、责任明确的生态制度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源头保护制度体系。按照《全国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农产品产区和自然保护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承担着生态保育和食品健康的功能。较之城市等优先开发区域,农村在均衡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确立保护优先原则的法律地位,是维护农村生态健康和执行国家长期规划的需要。以保护优先为指导原则,补强农业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制度,拓展环保制度在农村的实施范围,建立严格的、全覆盖的生态环保制度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