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却不容忽视。当今社会,大学人文教育要获得发展,除了教育政策必须做出有效的调整指引外,人文教育自身也要适应社会和高等教育的需要,在发展中坚守与创新,这是大学自身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发展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主体地位
何谓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培养“人之为人”的教育。“人之为人”是指人能从生物状态中走出来,自觉主动追求社会意义的人生之“道”,亦即《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短短16个字说明了人文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人文教育不是独立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紧密相连,其发展是多元的,而非单面的,在横向上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在纵向上需继承前人的文化成果。由此,人文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创新,其发展历程需要一代代的积累、沉淀与历史坚守,不是靠金钱的堆积或从其他地方挖几个大师就可以一蹴而就;其发展路径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因革损益,“因”是主体,“革”是手段。
在当前,我国人文教育首先应该教育大家如何做一个中国人,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或故步自封,而是在学习他者文化时不能忘却自我。已得到确认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因,新的知识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思想是革,可为中国人文教育不断焕发生机提供动力。
人文教育发展从整体来看是不断吸收其他教育思想,在坚守的基础上向前创新发展的过程,但新的教育文化不能割断与传统教育思想的联系。人文教育的发展路径是曲线,而非直线,没有因革损益就没有人文教育的发展。当然,“因”和“革”是一体的,只有“革”没有“因”,“革”就是无源之水;只有“因”没有“革”,“因”就是固守僵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