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明确定位牵手互补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明确定位牵手互补

摘要:在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家和社会各界应普遍达成共识,要破解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就必须建立健全组织和形成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区域各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实现优势互补、互信共赢、牵手发展。

事件: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会议认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瞬时,京津冀规划成为中国当前区域规划中备受关注的热点。

点评:

今年两会,京津冀规划、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被共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先后发布行动愿景和规划方案以后,唯独京津冀规划的出台千呼万唤未出来。规划出台得如此“纠结”,一方面表明国家对京津冀区域规划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似乎预示了此次规划所要解决问题之复杂。毕竟,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三地利益以及两个直辖市的发展前景。

多年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缓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展定位不明确。在规划的制定上,缺乏国家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没能够打破区域行政壁垒,缺乏中央的统一协调。值得欣喜的是,这次《纲要》的出台与以往的多数区域规划大多由地方主导、中央批准认可不同,此次京津冀规划的制定过程从最早启动、到后期协调、再到组织实施,均充分体现了中央顶层设计的意图,这就使规划从最初的制定就是站在一个全局性的高度来进行审视和判断,避免了各自地区发展视角的局限性,能够给出相对明确与准确的区域整体定位及三地定位。

据了解,此次规划对原来京津冀各地上报的定位做了调整,对于三地的定位各有错位。另外,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合作竞相发力相比,京津冀区域合作长时间徘徊不前,发展缓慢,究其原因关键还在于京津冀没有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没有跳出“自家田地”的思维模式,仍从各自利益出发规划发展,合作共赢意识不强,逐渐形成了“诸侯经济”的利益格据。而这导致北京出现“大城市病”,津冀则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困境。可以说,只有牵手发展、优势互补才是化解问题的不二良方。

目前,京津人才、信息、成果、政策等经济发展资源丰富,人均综合实力明显高于河北。但京津是城市经济,发展空间有限,“大城市病”日趋严重。而河北省具有环京津、沿渤海的区位优势,产业体系较为完整,腹地广阔,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京津非核心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域。在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就是要发挥各地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牵手发展,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为突破口,找到一条合作共赢的机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总之,在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家和社会各界应普遍达成共识,要破解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就必须建立健全组织和形成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区域各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实现优势互补、互信共赢、牵手发展,从而在担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责任中,赢得京津冀各主体的认可和推动。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