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息传递出哪些信号

央行降息传递出哪些信号

自5月11日起,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也是近半年时间内央行的第三次降息。此次降息究竟传递出哪些信号?又将对实体经济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降低融资成本 提振市场信心

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央行先后两次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持续下降,市场利率明显回落,社会融资成本整体有所降低。

“当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外部需求波动较大,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同时,国内物价水平总体处于低位,实际利率仍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为继续适当使用利率工具提供了空间。降息将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进一步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就是要继续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月份经济数据显示,当前国内经济仍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宏观调控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4月份中国出口同比下降6.2%,外需仍然低迷;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4.6%,企业经营仍然困难。

在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看来,尽管企业名义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但在CPI环比下降,特别是PPI较快下降的情况下,企业实际融资成本相对还是偏高的。降息主要是通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升市场投资意愿,使经济景气预期变得更好。“此次降息符合之前的市场预期,降息将进一步提振企业投资信心,对稳增长发挥积极作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指出。

拓宽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

降息的同时,央行还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的进一步扩大,是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此次降息同时配合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体现了寓改革于调控之中的思路。”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这不仅拓宽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有利于进一步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促进其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最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资金价格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推动形成符合均衡水平和客户意愿的储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市场利率趋于下行,实际上已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时间窗口。”央行有关负责人认为,由于目前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机构数量已明显减少,预计金融机构基本不会用足这一上限。

目前,我国除存款外的利率管制已全面放开,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显著提升,分层有序、差异化竞争的存款利率定价格局基本形成,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逐步健全。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的顺利推出,以及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加快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