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考:新高考“指挥棒”指向哪儿(3)

聚焦高考:新高考“指挥棒”指向哪儿(3)

科学选拔各类人才 “取长补短”变“扬长避短”

高考分数能够真实反映考生水平吗?如果能,为何会出现“高分低能”之弊?如果不能,为何以此为招生录取依据?长期以来,高考制度能否科学选拔人才,常常受到质疑。

科学性,正是新高考致力追求的目标。《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

一个数据也许可以“一滴水见太阳”。新高考要求打破传统“文理分科”,考生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3个科目成绩组成,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初步摸底调查,拟选择“理化生”和“政史地”之外其他组合的学生比例达到60%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原来有60%的学生不能“学其所好”“考其所长”,而现在,更加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权和自由选择权,高考由“取长补短”变成了“扬长避短”。

新高考科学性的提升,体现了对个体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考试评价内在功能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把握,方案不仅在考试内容上更加强调综合性、基础性,注重考察考生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实现了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相结合。具体有以下4个“打破”:

打破“一考定终身”。新高考要求,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在试点浙江,外语和选考科目均实现每年两次考试。

打破“用同一把尺子测量所有学生”。新高考优化考试科目,不再划分文理科。在试点省份,“3+3”的后一个“3”,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中自主选择。

打破“职校高校一勺烩”。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为职业技能型人才提供不同的招录渠道和发展路径,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打破“志愿填报高风险”。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这样一来,高校及其学科专业的质量、特色将可能取代高校名气而成为考生入学选择的主要因素。

高考改革步伐铿锵,试点已于去年启动,2017年新高考将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让我们共同期待!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