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职教育战略转型的历史机遇(2)

把握高职教育战略转型的历史机遇(2)

从生源数量看,全国高中教育阶段招生数也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在一个周期后必然影响高等教育。从2005年直到2010年,全国高中阶段招生数由1533.39万人飚升到1706.66万人,五年间增加了173.27万人。拐点即从2010年出现,到2013年降至1497.45万人,三年间减少了209.21万人,降幅远远大于先前的增幅。从历年初中招生情况看,以后数年,高中招生数将依然保持下降的趋势。

一方面,是生源数量的急剧减少,另一方面,是本科招生数的连年提高。生源减少是客观现实,谁也回避不了。而高校招生数的逆转,则在反映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变化和考生对教育层次选择的同时,也标志着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拐点的到来。

对于高职人来说,这是一个被动的、无奈的、痛苦的选择,同时,也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应该主动进取,积极应对,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凝练特色,形成有个性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存在,是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存在的,其社会职能,既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内,也不同于中初等职业教育。这样的教育,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所以不能照搬其他教育的模式。必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办出特色。服务社会,发挥存在功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校走出了传统的“象牙之塔”,而高等职业教育更是直接服务于生产的教育。因需求而产生,就必须服务社会需求。这个性质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产、面向发展。所以,在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过程中都要体现这三个面向。教学过程要真正实现工学交替,使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缩短毕业生上岗的适应期。办学过程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人才培养方法。与此同时,要将生产性强的专业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把课堂办进工厂;将能够在校内进行的教学活动引进生产机制,把工厂办到学校。

强化素质,培养合格学生。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人,不是机器,不是工具。所以,必须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那种只教技术,忽视人品的观念是十分有害的。一方面,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思想政治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潜移默化来实施;另一方面,要开展各种适应学生特点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公民意识和服务意识,使其先成人,再成才。

优化专业,培育引导并重。专业建设,一方面要考虑现实需要,培育社会需求量大、基础相对雄厚的专业;另一方面,要着眼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未来的行业先期做好人才储备。这要具有科学的、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对于老旧专业要及时淘汰更新。新设置的专业,要考虑资源、生源、需求等因素,在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在资源许可的基础上,优先开设学生毕业后好就业、有尊严、与学生人生发展相匹配的专业。

涵养资源,培育师资队伍。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力量是教师,对高职教育来说,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高职教育的社会职能是培养紧缺的人才,而人才紧缺的行业往往没有完备的人才体系,所以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永远没有达到完备的时候。这是使命和现实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聘用条件,除了选用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外,还可聘请行业能工巧匠来担任。其次要打破传统的用人藩篱,可以采用合同制、签约制等方法,有效缓解师资队伍建设的难题,使教育教学工作更紧密地贴近学生、贴近生产实际。

科学评价,使教育回归本真。改革评价方法的前提是确立质量标准。这里的评价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价。评价一所职业院校,不能简单地看它的校舍、图书和仪器,也不能一味地看它的教授有多少,科研水平多高,更不能简单地衡量它的就业率和升学率,而是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系统,看它培养的学生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看这个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怎样等等。二是对教师的评价。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不是普通中小学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师,也不是本科院校研究型教育的导师,在这个层面,教师除了传统的教师角色之外,还要有浓厚的师傅色彩。对教师的评价要兼顾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双师型”的建设,一个是人才培养的效果。三是要改变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在一些中学,质量标准就是考分,人家要面对高考。但在高职院校,我们的标准是高素质、技能型,还用一份卷子来评价显然有失偏颇。要改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终结性评价为全面衡量学生素质的形成性评价,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靠近我们的培养目标,使其真正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

(作者系郑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