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唤起民族文化骄傲与认同(2)

“一带一路”唤起民族文化骄傲与认同(2)

“一带一路”也将文化软实力的输出作为主要的途径与手段,符合中国在和平中恢复并崛起的心愿。而民众只有在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内涵,继承传统优秀的文化,认同本民族的文化根脉的前提下,才能使整体国民素质得以提高,得以凝聚,进而增强不同国家、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开启新的丝绸之路的同时,中国的民众也要学会以平和宽厚的心态去对待其他国家不同的文明,平等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与价值观,包容不同民族的差异,建立大国的宽容心态,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树立自我尊重的信念,敢于承担,勇于表述自己的态度与立场,才能真正融合到世界的新格局中,承担起文化大国的责任与角色。而民众的整体素质与思想境界乃至精神风貌也需要提升与改观。所以,在“一带一路”上,我们应该看到更多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象,并且在世界的舞台上成为重要的角色。走出去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就像当年的张骞,带着中国人的智慧与思想,带着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带着中国多民族的元素与文化遗产,去交朋友,去理解世界,关心世界,而且加入不同的对话行列,通过多渠道的沟通构建国与国之间,民众与民众之间和平互惠的持久联系。

走出去不仅仅是寻求经济与贸易的合作,更多的是建立情感与文化的沟通与交流,需要突破区域地理的限制,用文化链接中国与世界。因为当年的丝绸之路,串起来的不仅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往来于邦交,更重要的是,它连接起了各国民众的情感与友谊,在文化的桥梁之下,也建立了经济的合作与互惠。

201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一道,将三国“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遗产,这就是一个软实力构建的成功范例。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副主席郭旃评价,三国联合申遗的成功,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框架和历史渊源,做出了有力的铺垫和证明。也证明了一点:国土有界,文化无疆。

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共通的,对于和平的向往也是共通的,无论生活在那一块土地上的人们,都希望世界和平,生活富足,而这种理想只有在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在这个世界的大家庭中,中国民众应该主动融入到世界的舞台中去,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之美,思想之美,物质之美,文化之美分享给世界,展现给世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作者: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咨询专家,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贵州大学国际民间艺术研究院院长 陈平)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