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是发展(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是发展(2)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年11月12日,《求是》杂志2014年第1期)。

(一)经济新常态,发展新阶段

第一,新常态、新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时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他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对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阐述。

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第二,新常态、新机遇。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同时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包括:一是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二是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三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四是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新常态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中国经济新常态,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经济发展要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用改革红利赢得人才红利、创新红利的新机遇,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

第一,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19页、第123页)。

第二,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参见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25页)。

第三,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和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我国13亿多人大脑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是最可宝贵的。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27页)。

(三)走城乡发展一体化新路子

第一,加强现代农业及其制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在江苏调研时的讲话》2014年12月14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现代农业制度创新:要深化农村土地及其使用制度的改革;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育;实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完善和健全农业投资体制和信贷体制;形成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此外,还要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保障体系,如农副产品的最低保护价格制度,农产品储备制度、农业风险基金制度、农业保险制度等。

第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1页)。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必须加快进行改革。一是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是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三是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