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进程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着力点,促进经济发展从资源型向生态型转变。使中国在现代经济社会生产中,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协调自然环境和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生态财富和经济财富的发展。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调结构。
调结构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产业,抑制过剩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领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实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和生态环境的根本转变,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制度。
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五)构建“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
第一,“一带一路”新的战略构想。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第二,“一带一路”构建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深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必将提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第三,“一带一路”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在共同建设的未来,“一带一路”无疑将释放更大的活力。复兴丝绸之路,一幅横贯东西、共谋发展的宏大蓝图正在铺展开来。有梦想,有追求,有奋斗,一切都有可能。中国人民有梦想,世界各国人民有梦想,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