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回忆军旅生活:枪疤是我的勋章

抗战老兵回忆军旅生活:枪疤是我的勋章

摘要: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惨烈的人,很难想象当时的画面。那时,日本的作战设备比我们好,刺刀相当锋利,金属制成的钱币,他们的刺刀一下子就能戳穿。飞机出动时,一个俯冲,炸弹一扔,周围就全部陷入硝烟之中。等到烟雾散去,满地都是尸体残骸。

初见96岁高龄的郑德治,他佝偻着背,头发与髭须花白,静静地坐在床沿处。因曾任炮兵,听力受损严重,需要趴在其耳旁大声询问,他才能听清。言语表达也有些含糊不清,只是有些记忆,在他脑中,怎么也抹不去。说到过往的残酷和苦难,老人数次哽咽,掩面痛哭……

讲述过程中,郑德治举起干枯而又颤抖的手,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脸上流露出难得见到的一丝喜悦。

人物名片:郑德治

人物名片:郑德治。1919年生于福鼎,现居于泉州泉港区。少年时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所属部队,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六军79师697团炮兵连3排4班,后随军投诚,参与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膝盖与脚后跟曾经中弹。

被抓壮丁 逃跑不成险遭活埋

【背景】抗战时期,国军与日寇激战伤亡惨重。为了能够源源不断地征集士兵,当时的国民政府可谓想尽了办法。除了依靠保甲制“抽丁”的方式外,“抓壮丁”这种非常规手段在当时最常见。蒋介石之子蒋纬国后来编著的《国民革命战史抗日御侮》显示,抗战八年,总共征募壮丁13558493名。

第一次被抓“壮丁”入伍时,我17岁。我永远都记得,当时我逃跑未遂,险被活埋的场景。那时,刚到部队,因年纪小,常受欺负。有一次,被排长用铁条当头打下,昏迷了三天才醒来。受不了这样的生活,我一直想找机会逃走,可是没跑多久,又被抓了回来。连长说,要将我活埋以儆效尤,而且要我自己挖坑。当时景象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那里有一片油菜田,田地的旁边有一条沟渠,旁边还有大树。连长让我在大树旁边找个空地挖坑。正当我手脚发软之时,紧急集合的哨声响起来了,原来是司令过来部队视察,需要清点人数,我的活埋也暂告一段落,被要求先集合,迎接司令。

我心想之后仍然逃不过活埋的命运,便想趁着集合时,偷偷跑掉。但是当时我们列队前行,三人并排行走,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机会逃。走到一个拐角处,我瞅准时机,躲进了一堆干草垛中。那时,农户家一位跛脚的姑娘发现了我,把我藏到了她家装粮食用的大容器里,我惊险地躲过了搜查。

再次被抓 开始正式军旅生活

1939年,我再次被抓壮丁入伍,与附近地区新兵编成两个连,二百多人步行至浙江金华,我被编入33军独立旅补充连,训练了两个多月。训练结束后,全连官兵被要求挑着盐担子,步行前往江西南昌。队伍中的每个人,除了要挑着100斤重的盐担子之外,还要负责挑行李。困累之中,很多战友都顶不住了,但因为整个过程都有人监视,大家不敢偷懒,更不敢逃跑。偷跑的话,随时都可能挨打。有一些人,被打躺下去之后,就再也没爬起来。

(讲到这段经历和场景,郑德治老人忍不住痛哭流涕。)

江西运盐之行后,我们返回浙江金华。我重新编入八十六军79师697团炮兵连3排4班,成为了一名炮兵。当时我们全连有四门炮,我们用的是野战炮,炮身很重,需要很多人一起合作,才能抬得动。开炮时,同样需要多人合作,四个人按住炮身,防止开炮后的后坐力太大,整个炮身弹出去。我当时视力比较好,担任瞄准手。那时候,我们炮兵每个人有一顶防护帽,戴上后只露出两只眼睛。战斗时,发射两发炮弹后需要马上转移,以防鬼子开炮反击,伤及我们。

我现在听力受损严重,与当时当炮兵,长期在轰隆声中生活有关。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