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山脉中间的村子
青山口村距离全州县城约26公里,记者驱车从县城出发,沿乡道行驶20多分钟后,进入一条宽约6米的水泥路村道。村道依大江河修建,一路风景优美,时而是山明水秀,时而是宽阔的田园。
同行的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说,青山口村是个好地方,大江河长年水量充足,且水清澈见底,住在这里的村民从古至今都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
行至青山口村口,记者看到该村位于两条山脉的中间。宣传部工作人员指着左右两边的山脉说,村里的谚语“青山两条龙,青龙和黄龙,永世不得穷”,说的就是这两条山脉。
从村子中心沿一条小巷步行2分钟,就到了蒋义青的家。小院子里建有一栋两层民房,占地面积上百平米,坐东北朝西南,背靠大山,整栋房子的采光、通风都非常良好。
见有人来,蒋义青的侄儿媳妇唐代弟迎了上来。60多岁的唐代弟说,老人知道有人来看他,很高兴,“刚才还在院子里走动,现在可能在屋后的大树下乘凉。”
在屋后的大树下,记者见到了蒋义青。尽管已是百岁高龄,但老人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蒋义青个子不高,身材很瘦,脸上已布满皱纹,但面色红润,除了驼背、听力不太好外,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都非常好。
看到大家的到来,蒋义青拄着拐杖站起来,笑着说:“我老了,不中用啦。你们还来看我,太谢谢你们了。”唐代弟说,现在老人仍常在村里散步,有时还能帮忙做饭,生活基本能自理。
村里人告诉记者,蒋义青没结过婚,年轻时从兄弟处抱养了侄儿过来养,现在就跟着侄儿过。听到这些话,蒋义青直点头:“现在多亏侄儿照顾我,不然,我的生活就困难了。”
记者问老人今年多大时,蒋义青老人拿出了自己的户口本,上面印着老人的出生日期:1914年12月10日。村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全村共有190户,700多人,100岁以上的老人只有蒋义青,其他90岁以上的有4人,80岁以上有20人。
记忆中抹不掉的烽火岁月
蒋义青的卧室位于房屋一楼的西北侧,约10多平米,里面摆放着一张朝西的书桌、一张朝北的硬板床,窗户向着北面而开。老人的木床有些陈旧,但床单、被褥十分干净。书桌前的墙壁上,挂着一块金黄色的牌匾,上面写着:“抗战老兵,民族脊梁”。
“这样的牌匾,我有两块,另一块挂在老房子,都是全国抗日老兵协会发的,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很多人在年轻时就参军,打日本人去了。” 蒋义青说:“说实话,当年我只想着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根本没想过可以活着回家。”
看着牌匾,蒋义青举起右手,颤巍巍地敬了一个军礼,向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致敬。这一举动,让现场的人均感动不已。
蒋义青回忆,抗日战争爆发后,才20多岁的他怀着报国之心,毅然参军入伍。他先在南宁、柳州一带参加了几个月军训,后乘坐火车到达安微一带,随即被派上战场。
“我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战役很多,现在想起来还都历历在目。”蒋义青说,有一次,他们为了拿下一个制高点,打了一个晚上的仗。因为他枪法准,每次冲锋都被安排在部队最前面。
“我记得,在一次冲锋中,我就杀了3个鬼子。”蒋义青说,当时,敌人离他不到100米远,炸弹、手榴弹不断在身边爆炸。就在战斗快结束时,他被弹片击中额头,拇指大小的一块额骨被炸掉,身上全是血。战友见他倒地后,立即把他背到部队医院,但因受伤严重,要转移至地方医院。
“当时条件差,转院根本没有车辆,必须由战友抬担架送,幸亏有两名战友,把我及时抬到地方医院,不然,我肯定牺牲了。”蒋义青说,这是他参加抗日战争中的第一次遇险。
蒋义青说,他养好伤后又参加了几个月的军训,枪法也越来越准,在整个连队里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战友们都称他为“神枪手”。说着,蒋义青还拿起拐杖,做了一个瞄准的姿势。
蒋义青说,还有一次,他也差点丧命。
那是一个清晨,蒋义青和6名战友一起到前线侦查。不料,在一座山边遇到一小股敌人,双方展开激战。由于敌方人多、火力猛,交战后不久,两名战友牺牲了,他的左脚也被一颗子弹射穿,后来在战友的帮助下才顺利脱险。
讲到这里,蒋义青眼圈湿润了,他说,战后多年自己仍会梦到战友牺牲的情形。
如今,蒋义青仍保留着许多在部队养成的习惯,比如不脱衣服睡觉。“当年在部队时,随时都有作战任务,很少有时间能脱掉外衣睡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