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软实力与国家复兴

俄罗斯的软实力与国家复兴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呈现为一种全方位的综合国力竞争,在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等传统的衡量国家实力的要素之外,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文化表达、对外政策、政治和法律制度、大众生活方式等“软”要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软实力”为分析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供了一种新的考察依据。

普京执政以来,为了化解俄罗斯在国际体系中的结构性压力,创造良好的国际交往环境,不得不发展“软实力”,以期改变传统的偏重使用硬实力捍卫国家利益的方式。2013年2月12日出台的新版《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认为,“软实力”已成为现代国际政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俄罗斯外交的任务之一,就是加强软实力建设,“根据本国特点,借鉴国际经验,完善运用软实力机制,寻求在这方面积极活动的方式”[1]。这是俄罗斯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使用“软实力”一词,反映了俄罗斯政府不仅要依靠传统的“硬实力”,还力图通过“软实力”手段赢得全球竞争的决心。其后的斯诺登事件、叙利亚危机和索契冬奥会等,将俄罗斯推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心,展示了俄罗斯的大国风范。但是,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使得近十年来俄罗斯在西方塑造良好形象的努力近乎失败,俄罗斯“融入西方文明大家庭”、与北约建立“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愿景宣告破灭。

目前,俄罗斯的软实力战略既面临来自国际体系的强大压力,也要应对国内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问题。俄罗斯发展模式缺乏吸引力,行为方式缺乏亲和力,以及未能从“重硬轻软”的模式中调整过来,一直制约着国家软实力的发展。此外,如何突破西方的信息垄断,反击西方的妖魔化宣传;如何利用国际机制,掌握制订国际规则的主动权;如何恢复或巩固在特殊利益地区和文化辐射地区的软实力,等等,这些都是俄罗斯软实力战略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必须承认,俄罗斯并不具备与西方抗衡的软实力,但是作为传统强国,俄罗斯拥有独特的软实力资源。本文在回顾俄罗斯对软实力认知的基础上,考察其蕴含在社会文化、政治价值观、对外政策等方面的软实力资源,探讨俄软实力的建设,以及运用的方式、效果和未来发展之路。

一、俄罗斯对软实力的认知

(一)“软实力”概念在俄罗斯落地生根

“软实力”概念于1990年由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提出后,很快就在中国引起回应,成为国际政治研究中的热点;中共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都视其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问题。俄罗斯的情况与中国有所不同,对“软实力”这一概念并未表现出足够的重视。二十年来,不仅俄罗斯政府官员较少提及,学术界对“软实力”的讨论也不够热烈[2]。2012年,普京在总统竞选文章及外交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提及“软实力”,该词才进入俄罗斯政治领域,发展软实力也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事实上,俄罗斯此前并非不重视软实力建设。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软实力”一词,但俄政府对与此一脉相通的“国家形象”、“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软实力”的研究和实践打下深厚的基础。

“民间外交”(народн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是原苏联大力提倡的软实力实践形式,在应对冷战期间的“思想战”、“形象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对亚非拉地区实施许多援助与合作项目,培养出大量亲苏人才,他们成为苏联开展民间外交的宝贵资源。通过“民间外交”,一个经济发达、科技进步和社会福利优越的苏联形象在亚非拉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强化了苏联模式的吸引力,树立了一个有别于美国的超级大国形象。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丧失了很多软实力资源。苏联时期发挥民间外交作用的“对外友协”几近瘫痪,与许多国家在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合作也被终止。俄罗斯领导人在意识形态方面投向西方,国家的形象塑造完全掌握在西方舆论手中。

2000年7月,俄罗斯第一份外交政策构想出台,明确提出要发展人文交流国际合作,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伙伴和同盟关系体系,改善国际合作条件,让世界认识到俄罗斯的正面形象。但此时的俄罗斯无心也无力开展“民间外交”或“公共外交”活动,其战略空间和国际地位不断受到挤压和削弱,非但未能如愿成为西方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反而变为一个被西方排挤和藐视的衰落国家。布热津斯基对彼时俄罗斯的形象进行了尖刻的评价:“他们很容易自欺欺人地把自己也看作是一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对美国来说,俄国实在太虚弱了,不配成为伙伴”[3]。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