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软实力与国家复兴(6)

俄罗斯的软实力与国家复兴(6)

四、俄罗斯的国家形象与软实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形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纵观一些国际形象和品牌榜单,俄罗斯在其中的名次常常居于中游,甚至有时候还被归入较差的行列。总的来说,在各类国际排行榜中,俄罗斯国家形象的地位不尽如人意。当然,这与西方话语和西方世界标准主导了国际上一些评估机构有关。但应当承认,以上所述的国际品牌和国家形象评估机构的指标还是反映出了当今俄罗斯软实力的一种普遍的投射情况。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固然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在相关指数榜上的排名,但这种影响并不明显,俄罗斯就是一个例证。俄罗斯的GDP位居全球前十,但其软实力、国家品牌、国际声誉却只能排在相对靠后的席位。可见,相对于经济实力这样的硬实力,一国在外交、政治、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来的诸如政府效能、社会稳定程度、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媒体影响力、世界遗产数量、旅行便利度、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影响力、教育水平等软实力因素对一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的影响更加重要。俄罗斯未来的软实力发展方向,应该就在这些领域。

研究俄罗斯软实力,总是离不开下列重要概念:国家利益与国家形象、硬实力与软实力等。国家利益、国家形象、硬实力、软实力,究竟哪个是根本?哪个是表现?哪个是目的?哪个是手段?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中实现它们的相互配合或有机统一?对此,俄罗斯学术界和政治精英也莫衷一是。

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国家软实力表现为一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制度本身的吸引力。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会使其他国家产生认同和追随的愿望,从而实现国家的战略目的。如果以此标准来衡量,乌克兰危机无疑重创了俄罗斯的软实力。2013年11月,乌克兰政府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加强与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关系,乌克兰民众用示威,甚至是颠覆政府的方式表达了拒绝俄罗斯模式,拒绝被纳入俄罗斯势力范围的意愿。与此同时,被普京寄予厚望的索契冬奥会遭到了西方政要的集体抵制和西媒的抹黑和丑化,双方在乌克兰事件中的对抗更是不断升级。继俄罗斯被逐出G8之后,2014年9月,北约峰会把俄罗斯重新定位为“对手”,奥巴马在联合国大会上甚至把俄罗斯与“埃博拉病毒”、“伊斯兰国武装”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威胁”。而这一时期的民意调查结果也显示,俄罗斯形象在国际受众中的受欢迎度持续下滑。皮尤调查中心认为,43%的受访者对俄罗斯持负面情绪,美国和欧洲的民众尤其反感俄罗斯[29]。在BBC与GlobalScan公司联合进行的调查中,认为俄罗斯对世界产生负面影响的受访者比例为45%,比去年上升4个百分点,达到了2005年这项调查开始以来的最高点[30]。

但是,西方对俄罗斯形象的杯葛并不能让我们完全否定俄罗斯的软实力。软实力是国家资源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呈现,也表现为一种对国家的软实力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衡量一个大国的软实力不能只考量国际形象这一种要素,一国内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领袖的号召力,以及在国际舞台上运用软实力资源进行对外传播的能力等因素也是重要依据。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在上述几方面的实力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表现,其软实力发展并非一无是处。

国家的软实力首先来自于本国内部,没有对内的软实力,就无法产生对外辐射的软实力。乌克兰危机中,西方的遏制和步步紧逼,激发了俄罗斯民众普遍的爱国热情;克里米亚入俄,增强了俄罗斯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不仅使俄罗斯在西方的经济制裁和宣传战中避免了动荡,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心理条件。在全俄民意舆论中心于2014年10月的调查中,认为目前俄罗斯存在着民族团结的人数比2012年增加了一倍[31]。“那些希望以制裁在俄罗斯内部制造政治矛盾的人未能如愿,西方制裁反而起到了团结的作用”[32]。与此相对的是乌克兰,这个社会不能保持稳定的国家,即使拥有软实力资源,即使在西方争取到大量的认可和同情,国家依然无法开展正常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甚至连基本的国家安全都不能维护。

近年来,俄罗斯在与西方的宣传战中一直处于劣势:颜色革命,俄罗斯拱手败退;俄格战争,俄罗斯赢了战争,输了宣传。但乌克兰危机中的俄罗斯绝地反击,顽强对抗西方的媒体战、舆论战,在国际传播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虽然西方依靠在全球传播议程中占据的传统优势,发布对俄罗斯不利的报道,传播普京、俄罗斯政府和军队的负面形象,但是其效果已经不能与“颜色革命”时期相提并论。以RT为代表的俄罗斯媒体初步打破了西方媒体对国际话语权的垄断,展现出令媒体同行和西方政要震动的实力。克里米亚入俄,有军事威慑的因素,更有俄罗斯在该地区长期进行“亲俄”宣传的功劳。乌克兰媒体形容他们在俄罗斯的宣传攻势面前就像“一个水滴对抗俄罗斯在全球掀起的反乌宣传洪流”[33]。

尽管如此,西方的软实力在俄罗斯面前仍然保持着绝对优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不仅掌握着雄厚的软实力资源,还具有丰富的运用软实力的经验,而俄罗斯面对西方的软实力攻势,只是采取“突围式”、“应激式”的反应,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发展战略。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宣传反击仅仅是一种战术上的暂时得手,而普京超高的支持率在爱国主义情绪消退后也必将合理回归。正是由于软实力手段的缺失,俄罗斯在应对乌克兰危机时一度无计可施,进退失据,即使通过合并克里米亚挽回一些损失,但国家实力仍然因为西方的制裁遭受重挫。

乌克兰的离心离德,使俄罗斯认识到依靠武力和强制手段迫使他国依附和跟随的代价是高昂的,单纯依靠武力和强权不仅无法有效确保国家的安全,还可能使国家更不安全。当今的国际地缘政治错综复杂,像乌克兰危机中那种激烈的对抗并不是俄罗斯的一贯目标,只是在压力之下的被迫应对。普京对索契冬奥会的高度重视,说明俄罗斯还是渴望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接纳。乌克兰事件平息后,俄罗斯仍然需要寻找一条能够获得国内支持和国际认可的发展道路,而不能仅仅通过树立“外敌”的方式获取民众的支持和巩固政权。因此,2014年的瓦尔代会议上,普京在继续“秀”强硬的同时,也表达了诸如俄罗斯没有建立联盟的计划,不奉行“过招”原则,也不打算重建帝国,还强调“俄罗斯加强与亚洲合作伙伴的合作并不意味着背弃欧洲”[34]。

当然,对俄罗斯来说,使用软实力不仅仅局限于以良好的国家形象吸引人,更不会为了“示好”而“示弱”,其核心目的始终围绕着国家利益,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和安全的问题上还将态度强硬,毫不妥协。但乌克兰危机之后的俄罗斯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如何保证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平衡发展,如何通过软实力争取别国的理解、信任和认同,化解分歧,避免发生战略误判,是关系到俄罗斯未来发展的重要挑战。毕竟,以软实力和硬实力相结合的方式维护国家安全,才是一种更理性的方式。

即便在乌克兰危机中遭到重挫,软实力仍是俄罗斯对自身战略发展路径的选择之一,是实现国家复兴的手段,尤其在遏制与对抗已成为了西方与俄罗斯关系的主要内容,双方存在根深蒂固的“战略互疑”的情况下。俄罗斯要顺利实现持续发展,要在世界上发挥与自身地位相适应的大国作用,就不能不重视软实力的建设与运用,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与其他大国一样,俄罗斯要想复兴,既离不开硬实力,也必须具备与此相适应的软实力。

俄罗斯的软实力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教训,即只看重议程设置和宣传技巧,力图通过重大事件来塑造国家形象的行为是不够的。如果俄罗斯不重视国内治理和制度的完善以及国内环境的建设,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政策,即使塑造出良好的国家形象,这种形象也是不稳定的,难以持久的,也难以成为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是一项持久的、系统性的工作。

“软实力”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探索当中的理论框架,拓展了以往有关国家权力的理论思想,还将在今后的国际政治发展中得到充实,而俄罗斯在这一领域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将是一种重要的补充。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