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俄罗斯反对“非法”运用软实力
俄罗斯对软实力的运用方式提出了颇具特色的“合法”和“非法”使用的问题,代表性观点来自2012年普京的《俄罗斯与不断变化的世界》:
“‘软实力’的概念最近大行其道,软实力指实现外交目标的各种非军事手段,包括信息战以及其他的一些方式。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手段经常被用于培植和挑动极端主义、分离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操纵社会心理,对主权国家的内政进行直接干预。
“什么算言论自由和正常的政治意愿表达,什么是在违反国际法的条件下滥用‘软实力’,对此应当明确判断。对于非政府的人道主义组织和慈善团体的工作,我们当然欢迎。然而,一些被外部势力控制、打着‘非政府组织’旗号的机构,以在某些国家制造动荡局势为目的,其行为当然是绝对不能容忍的。”[10]
可以看出,俄罗斯一直用批判和警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概念。普京的话锋显然直指西方,认为“软实力”的潜台词就是操纵、策反和颠覆,而催生“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致使地区局势混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西方的软实力攻势。普京的言论代表了俄罗斯政治精英近年来的一种思维定式,即俄罗斯处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制高点,而西方违背了国际法和国际准则。类似的观点在2007年普京在慕尼黑宣称要“打破单极世界幻想”的讲话,2013年《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俄罗斯恳请谨慎》一文,以及2014年3月关于乌克兰局势和克里米亚入俄问题的讲话都可以看到。
关于“软实力”的定义,目前虽然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它是一种在国际关系中对别国施加影响的能力,可以通过国家间的交流、沟通、磋商来化解疑虑、消除误会,降低安全威胁;也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把本国的价值观念、发展模式和利益诉求以一种非强力逼迫的方式进行推广和渗透,争取对象国民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11]。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惯于使用强力来解决国际事务和国际冲突的俄罗斯,其运用软实力的水平显然跟西方不能匹敌。俄著名学者谢·卡拉加诺夫在评论俄格冲突时曾说,俄罗斯不得不使用武装干涉这种硬实力方式的原因,在于俄罗斯的软实力不足,俄罗斯缺少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魅力[12]。不仅“俄格战争”,十年前的“颜色革命”及近期的“乌克兰危机”都显示出俄罗斯运用软实力手段的不利处境。俄罗斯片面夸大软实力的攻击性,对西方的软实力攻势表示愤怒和保持警惕,可以理解为一种自然反应。
事实上,随着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各国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已经超越了以前任何时候,国与国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策动与反策动成为一种常态。普京的文章发表一年后,俄罗斯调整了对“软实力”的敌视态度,在2013年版《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中明确提出,俄罗斯也要充分使用“软实力”来巩固、发展和捍卫国家利益。
耐人寻味的是,2012年,普京在批评西方向某些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和保护伞、实施特殊“院外政治”活动的同时,表示:“俄罗斯也有类似机构,如国际合作署、‘俄罗斯世界’基金会等等,但俄罗斯不会利用其他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不会向这样的机构注入资金,也不会借助境外政治机构来推动本国利益的实现。我们认为,对其他国家内政和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应当绝对公开化。”在乌克兰危机中,得到俄罗斯资助的非政府组织“俄罗斯文化中心”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中心主任尤莉娅毫不掩饰地说:“有美国与欧洲民间机构及非政府组织的地方,一定会见到俄罗斯文化中心工作人员的身影。”[13]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固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该组织多年来对当地民意代表重点施加影响的确产生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与西方的软实力争斗中,俄罗斯其实也在以一种被自己批评过的方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