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价值关怀,让本土节日成为中国梦最生动的故事

重拾价值关怀,让本土节日成为中国梦最生动的故事

随着“端午小长假”的临近,社会上的节日经济开始升温,传统节日正在成为活的文化,令人欣喜。端午节并不仅仅是休假、购物与粽子,它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定的节日,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它最重要的价值其实是弘扬爱国情怀。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包含端午节在内的许多本土文化,经常被简单理解为了“休假”、“打折”与“特色饮食”,一些节日背后重要的价值观念反而遭到了忽视。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可能削弱了端午节独特的文化意义。尽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社会习惯于将所有节日发掘为“拉动消费的商机”,但节日的商业功能并不能因此掩盖其文化意义与教育功能,节日是社会文化整合与文化再生产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它的本质功能,是通过“礼”的形式塑造与传承着本民族的价值观念。离开了价值观的节日,不过是冠以不同名义的“购物节”,它只能提欲望的发泄而不能提供文化的意义。

在西方社会里,节日往往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意义,各个国家、地方、民族通过节日的设定,来实现对其成员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商业与消费只是次一级的配角,节日的中央舞台始终为其主流价值观所占据。在西方社会里,圣诞节虽然伴随有打折狂潮,但真到了节日当天,街道的商业活动往往相对冷清,人们在那个时候更关注的是“过节”而非“度假”或“购物”。在一些类似于端午节的纪念性节日,最重要的安排也往往不是商业或是休息,而是用游行、仪式来重现当年英雄的行为,纪念、弘扬英雄的道德。在这样的节日里,你会观察到,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或是在博物馆、纪念馆里重温英雄的故事,或是在行进的庆祝人群中表演着纪念的节目。往往只有外来移民的孩子会把这些节日简单理解为“放假”或是“购物”。可以说,在喧嚣的商业大潮里,节日所起到的正是这种文化上的“道德重温”的作用。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而言,由于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传统节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的节日设定往往与社会的价值观念存在一定的脱节,因此过节经常为了为过而过,由于节日的文化意义薄弱,节日逐步被简单等同于了“休息”,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升温,节日又被进一步异化为了“购物”。一些人衡量是不是“节日”不是从文化出发、价值出发,而是从“商业价值”出发,从而带来了重营销、轻教育,商业活动丰富而文化活动薄弱,把洋节、土节都过成“购物节”的乱象。在这种节日乱象背后,其实是我国节日价值关怀的缺失。幸运的是,近几年来,这样的一种乱象已经得到了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反对过度营销、反对庸俗化节日的各种管理规定相继出台,另一方面各种对民间节日“正能量”的鼓励也应运而生。中国社会正在重新发掘节日背后的价值观念,不再仅仅局限于粽子的美味,而是重新体验屈原的情怀。

对于中国社会而言,节日制度的变迁其实反映了,中国本土文化与中国后发现代化进程的纠结关系。在近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从“片面批判传统”到重拾“文化自信”的过程。我们越来越发现,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念对于解决中国问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也越来越发现本土节日之礼,对于塑造中国价值观念的不可或缺。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从边缘化的地位逐步走进了中国节日制度的重心。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民族之礼与治理之法的融合。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官方节假日制度的支撑只是这样一个融合过程的开始,它只是创造了一种融合的平台。要让端午节的价值意义超越商业意义,我们还有大量细致的工作需要展开。习总书记所提倡的“礼法合治”需要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融合,而且还是内涵上的整合。中国的节日应该成为我们民族价值的载体,应该成为中国梦的一个个最为生动的故事,让我们的“礼义廉耻、忠孝仁义“在节日的讲述中为我们的社会成员所认同与遵循。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中国的节日成为文化交流的窗口,让我们的传统、价值与信念以最为丰富、多元、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给整个世界。

 

(作者: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