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城市外交的管理,将城市外交资源纳入国家总体外交的轨道。要改变国际友好城市仅仅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协调管理的现状,明确外交部对城市外交的政治监督权,外交部要出台《城市外交管理规范》,向重要城市派遣特派员,与地方党委共同建立特派员办公室,对城市外交事务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加强对城市外交工作的领导。要明确对外友好协会与国际友好城市联络会对城市外交事务的协调管理权,在具体涉外事务上赋予城市以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在“负面清单”模式管理下,可以自主决定开展对外交流事务。
城市党委和政府要着重理顺城市外交组织体制,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城市外交体系。市委市政府要设立城市外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常务副市长担任,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对外工作。要理顺外事、商务、侨务、发改、公安、文化、环境、海关、质检等涉外部门的关系,通过建立跨部门协调委员会,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城市外交。此外,还要重视制定人员、财务、请示报告、考核评估、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设,确保城市外交做到有章理事。
再次,开展城市外交,也要做好必要的人财物保障。
开展“一带一路”的城市外交,必须要有坚强有力的人财物保障。首先,要舍得拿出精兵强将开展城市外交。领导要高度重视城市外交,要明确市长作为外事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角色,充分发挥强有力市长在城市外交的名片效应。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强有力的市长是开展城市外交的最强大武器,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在反对温室气体排放中扮演了比国务卿还要重要的角色,他在BBC采访中强势表态,国家、国际和州层面的努力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都缺乏作为,现在是轮到市长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大有可为的时刻了。在强有力的市长领导下,还要建立一支强大的专业化团队从事城市外交工作,他们的重点不是做一些迎来送往的礼宾接待事务,而是围绕某一明确的议题,通过持续的外交努力,实现外交战略目标。
其次,还要为城市外交提供强有力的预算保障。缺乏预算是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外交面临的共同问题,很多城市网络和市长倡议计划都高度依赖诸如欧盟、世界银行、OECD等组织的捐助,缺乏预算使得它们更多像一个NGO,在实质性外交合作上进展缓慢。中国城市外交要在制定明确战略的同时,提供充足的预算,确保将各个项目落到实处。
此外,城市外交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重要,包括办公场所、信息网络、辅助人员、办公系统等。城市外交与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市民联系极为密切,需要建立起发达的外交服务设施,这是提升城市外交能力的基础条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