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推进“一带一路”的城市外交
十八大以来,中央启动了新的一轮城镇化战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在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和外交中也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国城镇化发展离不开与外国城市和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要求城市外交要顺势而为,奋发有为。当然,城市外交要奋发有为并不意味着胡乱而为,失去控制,必须在党和国家对中国未来的大战略规划指导下,立足不同城市的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有所侧重地开展城市外交。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导下,中国已经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周边首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战略构想,在国内也形成了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四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格局。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统筹内外战略,中国城市外交必须与国家战略相衔接,与总体外交相配合,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外交之路。具体来说,“一带一路”的城市外交应沿着三个方向展开:
一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的大都市外交。
东部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也是城市化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已经与海外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城市外交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承担更多重大外事活动,获得了诸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自由贸易区等较多政策性授权。截止2014年9月,在国际友好城市结对数量上,如东部的山东有168对、广东145对、江苏270对、浙江95对,而西部的青海只有12对,贵州只有9对,西藏只有7对。因此,东部沿海地区是开展城市外交的主力军。目前,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以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国际性大都市为龙头的大都市外交,成为中国城市外交走向世界舞台的开路先锋。
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沿海开放地带的战略走向提出了新的构想。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东盟时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强调坚持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的精神,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中国走向海洋的大战略构想,它通过以点联线,以线带面,增进同海洋国家和地区的交往,构建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促进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这一战略构想一旦实现,不仅将极大地伸展中国和平发展的空间,而且还会对众多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繁荣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港口等都会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上海自由贸易区(试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国家战略规划都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东部沿海地区处于海陆交界地带,要想实现这一战略规划,必须内引外联,统筹陆海。在陆地上,必须大力推动粤港澳一体化、沪杭宁一体化和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通过高铁、高速公路、通讯信息网络、产业整合、政策整合等多种方式,促进资源的跨地区优化配置,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助力,形成国际性大都市-地区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的组团化发展格局。在海洋上,沿海各城市应抓住机遇,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规划,大力发展港口外交、城市外交、公司外交和公共外交等外交活动,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战略创造良好条件。尤其是香港、广州、上海、北京应该在建设世界城市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切实发挥城市外交的龙头带动角色,全方位开展城市外交,搭建通往世界的信息、人才、技术、资金、文化等交流渠道,打造强大的中国经济增长极。
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的大通道外交。
在东部沿海地区背后,有着辽阔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和东北地区,包括中部地区六省、西部地区的十二个省区市和东北地区的三省,这些地区身处内陆,交通不便,基础落后,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度上整体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中央为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2000年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启动了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了一系列城市群的崛起,比如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太原经济圈、皖江城市带、中原城市群等。虽然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并不发达,但这些地区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国家综合运输网络的中心区域,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对这些地区而言,最主要的瓶颈在于突破基础设施的限制,搭建通往东部沿海地区和外部世界的大通道。打通国际大通道,成为内陆地区城市外交的核心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