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个碰撞点:印巴核竞赛
自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进行核试验并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以来,两国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核军备竞赛,至今势头不减。2015年1月31日,印度进行了“烈火-5”导弹的第三次试射;[4]随后,巴基斯坦于3月9日试射了“沙欣-3”中程弹道导弹。[5]
目前,印巴两国致力于建立各自的“三位一体”核力量体系,在激烈的核军备竞赛中,互相发出危险的信号,局势令人担忧。一方面,巴基斯坦为了抵消印度常规军力优势,应对其“冷启动”作战策略,[6]发展了“纳赛尔”战术导弹。这说明巴基斯坦面对印度入侵时,不排除在其领土范围内使用核武器的可能。另一方面,印度核力量发展也表现出超越其“不首先使用”和“最低威慑”核政策的迹象。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主任阿维纳什·詹德曾表示,“烈火-6”导弹将携带分导式多弹头,并将大幅减少反应时间。[7]此外,印度正在研发更加精确的“普拉哈尔”战术导弹,将有可能为印度提供“第一次打击”的能力。[8]这些都与印度所宣称的“最低威慑”和“不首先使用”的核政策相悖。
由于目前印巴两国均未形成可靠的“第二次打击”能力,且双方在核力量和常规力量方面的发展并不平衡,因此印巴之间的战略稳定关系十分脆弱。加之印巴两国受宗教意识形态和领土争端等影响,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在当前印巴间缺少必要安全对话机制的情况下,在核军备竞赛中彼此发出的错误信号,很可能引起双方的战略误判,进而导致两国关系恶化,影响地区安全形势。
三、一个僵持点:朝鲜核问题
2013年2月12日,朝鲜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之后朝中社的新闻公报称,试验采用了“爆发力大、小型化、轻量化的原子弹”,并“在高度水平上安全而完美地进行”。朝鲜的举动使得半岛核危机重现,严重冲击了地区安全形势。时至今日,朝核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虽然当前局势有所缓和,但有关各方立场难以调和,僵持局面仍无改观。
目前,朝鲜核计划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一方面,核试验成功后大力发展核武器能力,致力于实现弹头小型化,提升远程投射能力。另一方面,朝鲜将拥核在政策上和法律上固定下来。2013年3月,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制定了经济建设与核力量建设并进的新战略路线。同年4月,朝鲜在其最高人民会议上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巩固自卫性的核拥有国地位》的法令。[9]
朝鲜在第三次核试验的紧张局势过后,开始主动缓和立场,表示愿意在不设先决条件的情况下重返六方会谈。然而自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一直对朝鲜采取“战略忍耐”的政策,坚持将朝鲜以“可验证的、不可逆转的方式”放弃核武器计划,作为与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前提。美国还与日韩一道设置恢复谈判的先决条件,即履行《2·29协议》的“无核化先决条件”,暂停核试验,暂停导弹试射,以及暂停宁边铀浓缩活动。但朝鲜始终宣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核武器,与美日韩三国立场相距甚远。由此看来,六方会谈仍没有重启的时间表。
与此同时,美国为增进盟友的信心,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东北亚军事同盟的举措。美国宣布与韩国共同执行针对朝鲜的“定制威慑”战略,并先后举办“关键决心”、“乙支自由卫士”等联合军演。作为回应,朝鲜频繁试射导弹,甚至进行新形式的核试验。此外,美国还以朝核问题为借口,推进反导系统在亚太地区的部署,而日本也借机炒作,大力扩充军备,破坏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些举动不仅没有缓和朝核危机,反而给朝鲜带来更大的军事压力,刺激朝鲜进一步发展核武器,与促使朝鲜放弃核武器的目标背道而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