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亚太核态势评估与思考(5)

当前亚太核态势评估与思考(5)

对维护亚太核安全与稳定的思考

当前亚太核态势并不乐观,一些国家争相壮大核力量,诱发新一轮的核军备竞赛,不仅加剧紧张局势,而且会加大核扩散的风险;另一方面,亚太各国核安全、核安保水平良莠不齐,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核材料与核技术缺乏有效保护,核材料与核技术存在流失的隐患。为此,有关各方应积极寻求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共同维护亚太核安全与稳定。

一、努力改善亚太当前大国关系,为安全稳定的核态势提供基础。良好的政治关系是稳定核态势的基础,改善当前亚太大国之间的关系才能维护安全的核态势。中美作为亚太地区事务重要的参与者,两国核关系的走向必然对地区核态势造成深刻的影响。当前,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框架,两国应以此为契机,加强交流与合作,增进互信,管控分歧,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相应地,中美两国在核领域也应当采取一定实质性举措,建立与新型大国关系相符的中美核关系,为亚太核态势的发展提供正能量,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二、妥善解决地区冲突问题,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机制。亚太核态势与地区安全形势密不可分。当前的印巴对峙、美朝对立以及海上争端都将对核态势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有关各方应积极构建地区安全合作机制,通过多层面沟通和大国协调等方式,妥善解决地区冲突问题,避免对抗升级,缓和地区安全形势,为亚太核态势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三、切实降低核武器的作用,调整延伸威慑政策。降低核武器在各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有利于减少核军备竞赛的诱因,也可以为防扩散和反核恐合作添加正面影响。特别是美国应认识到其“延伸威慑”政策不仅有碍于履行降低核武器作用的承诺,还增加了朝鲜诉诸核武的诱因,不利于地区核问题的妥善解决。

四、深入开展核安全、反核恐、防扩散的合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国核材料丢失,全世界都面临威胁”,涉及核材料的问题其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深入开展核安全、核安保、反核恐以及防扩散等合作,不仅符合亚太各国共同的利益,而且可以为构建全球性合作框架提供实践经验。有关各国应积极参与,加强出口管控和信息共享,促进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技术交流,提升核设施以及核材料安全、安保水平,共同维护亚太核和平与稳定。

(作者单位: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1] “亚太地区”,全称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本文所指的亚太地区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大洋洲和北美洲西部。

[2] “第二次打击能力”,即“核报复能力”,是指己方在遭到敌方核打击后,仍能保存足够的核力量对敌方实施有效的核反击。

[3] Fact Sheet: Aegis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Missile Defense Agency, January 2015.(上网时间:2015年1月2日)

[4] India test-fires canister-launched Agni 5 missile, IHS Jane's Defense Weekly. (上网时间:2015年1月2日)

[5] Pakistan test fires Shaheen 3 MRBM, IHS Jane's Defence Weekly. (上网时间:2015年3月11日)

[6] “冷启动”,是指通过一系列快速猛烈的进攻,歼灭敌方有生力量,在短时间内实现作战目的的作战理论。巴基斯坦担心印度通过“冷启动”的作战方式,决定性地打击巴基斯坦的军事潜力,使之不能跨越核门槛,利用常规军力优势快速达到作战目的,并且国际社会没有时间会机会进行干预。

[7] “第一次打击能力”,即“先发制人打击的能力”,是指率先使用核武器打击对方核力量,使其无法发起足够规模的核反击。

[8] Narang V.,Five Myths about India's Nuclear Posture,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2013, 36(3): 143-157.

[9] 《朝鲜决定进一步巩固自卫性的、核拥有国的地位》, 新华网, 2013年4月1日。

[10]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lutonium Management in Japan,”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of Japan.(上网时间:2013年9月11日)

[11] Frank von Hippel, “Should the U.S. Encourage South Korea and Japan to Make Plutonium-Based Nuclear Fuels?”(presentation at a Nonproliferation Policy Education Center, Washington, D.C., April 4, 2013).

[12] Samuels, Richard J., and James L. Schoff. "Japan’s Nuclear Hedge: Beyond "Allergy" and Breakout." Strategic Asia 2013-14: Asia in the Second Nuclear Age. Eds. Tellis, Ashley J., Abraham M. Denmark, and Travis Tanner. Seattl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2013.

[13] Norihiro Kato(Translated by Michael Emmerich), Ambiguities of Japan's Nuclear Policy, The 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 April 13, 2014.

[14] “无核三原则”,即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核武器,是日本政府关于核武器的基本政策。

[15] WNA Reactor table, country papers, OECD/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December 2014.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