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诋毁说”的本质及应对

“英雄诋毁说”的本质及应对

近来,有些人从生理机能角度提出,“邱少云忍受烈火燃烧一动不动是不可能的”,否定邱少云英雄事迹。对邱少云的质疑并非个案,近些年来,恶搞、亵渎英烈的现象一再出现,人们熟知的英烈人物如雷锋、江姐、刘胡兰、董存瑞等都被戏谑、调侃。尤其是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对于革命英雄人物的诋毁和攻击表现得尤为突出。“英雄诋毁说”全然不顾史料佐证,罔顾战争亲历者的见闻,玩弄科学术语,貌似站在“常识”的立场上,文字后面却隐含着不张自明的政治判断:英雄人物或事迹系属伪造,中国人受到了共产党军史的“愚弄”。质疑英烈不是小事,是在抹黑党的形象,必须采取有力的举措以遏制“英雄诋毁说”的传播,捍卫英雄的形象。为了更为深刻透彻地剖析“英雄诋毁说”的本质、危害及治理措施,人民论坛杂志社约请了该领域专家展开热议。

【特邀专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博导 李良荣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杨 军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刘书林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 姚树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匡文波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 王 成

主持人:人民论坛记者 高 骊

李良荣:对英雄形象肆意污名化,摧毁的将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引发的将是人们对历史的怀疑,这将大大削弱人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杨 军:恶搞、亵渎英烈的现象不是孤立的,它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众世俗生活中的表现。伴随对英烈的淡化、矮化、丑化,还有长篇大论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历史的完全否定。

恶搞英烈不是“开玩笑”

李良荣:对英雄人物的“污名化”现象,可能导致民族记忆与集体记忆消解,损害民族文化的凝聚力。除了邱少云、雷锋、黄继光、江姐等革命人物,还有大禹、孟姜女、花木兰等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他们都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记忆的重要部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尤其是英雄形象,更是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品质。如果对这些人物和故事进行否认,对英雄形象肆意污名化,摧毁的将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引发的将是人们对历史的怀疑,这将大大削弱人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近邻日本为例,“大和民族”很重要的一个缘起说正是建立在“天照大神”的神话传说基础之上。可以说,一个失去了民族英雄、迷失了民族文化的国家,将陷入真正的历史虚无中去。这是非常危险的!

今后网络上还可能继续产生这种对英雄与历史的质疑。首先,不可否认,以前为了某些历史阶段的宣传需要,可能存在对某些英雄形象的神化,使得他们过于“高大全”。这在今后的宣传中需要引起注意,不要对人物事迹进行过于夸张的描述,英雄也是可以有缺点的。其次,一旦发生类似污名化英雄的情况,为了避免对青少年群体造成恶劣影响,应当及时组织力量应对,从根本上讲清道理。对影响恶劣的言论该禁则禁,对引发恶劣影响的造谣者作出相应处理。最后,在宣传和应对中,要注意不要否认这种集体记忆,要唤起人们对英雄所寄托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的认可与共鸣。

在近期质疑邱少云事件发生后,很多网民对这种诋毁邱少云的言论表示愤怒和谴责,并对炒作商家进行抵制。由此可见,人们还是十分认可目前所塑造的集体记忆与民族记忆的,呈现出较强的民族文化凝聚力。我们要对人民有信心,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

杨 军:邱少云为了战斗胜利,忍受烈火燃烧一动不动,如同董存瑞抱起炸药冲向敌人的碉堡、黄继光以血肉之躯奋勇堵枪眼,是在非常时刻以坚强的意志,超越了人类求生、恐惧的本能,这些壮烈之举绝非和平时代过着安逸生活的人可以想象的;而且,英烈的故事在传播中有细节上的不同说法,英烈的形象在宣传中有经过提炼的元素。因此,对英烈牺牲的真实场景和具体经过抱有好奇之心并不为过。但如果把“不可思议”转化为对英烈事迹的否定、恶搞,那就不能用“开玩笑”或者“从生理学上分析”来解释。

英烈及其壮举不是假设推断、理论分析的结果,而是真实的存在。他们以生命和鲜血铺就了新中国诞生、成长的大道,用舍己为人、乐于奉献、不怕牺牲的行为诠释了崇高的信仰,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当中华民族为伟大复兴而努力时,正需要英烈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所以,尊重、缅怀和学习革命英烈,应该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风尚。

当前,以阴暗的心理、轻佻的态度、出格的言辞恶搞、亵渎英烈,无论是出于无知还是有意,是追求“搏出位”还是间接表达政治诉求,不仅洞穿整个社会的良知和道德底线,造成“何必当真”的虚无心态和为所欲为的暴戾之气,而且会解构与英烈相联系的国家历史。因为,否定了英烈,就可以证明英烈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不真实的,或者说是错误的;否定了英烈,就可以证明树立英烈的人和组织在说谎;否定了英烈,英烈所彰显的精神品质也就丧失了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其结果是导致大众形成对新中国历史与现实的错误认知,丧失理想信念,丧失民族自尊自信,精神“缺钙”。

恶搞、亵渎英烈的现象不是孤立的,它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众世俗生活中的表现。可以看到,伴随对英烈的淡化、矮化、丑化,还有长篇大论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历史的完全否定、网上线下对革命领袖公开直白的攻击谩骂和一些“神剧”、“神话”对红色经典的肆意篡改。这表明,历史虚无主义在蔓延中呈现出多种样态,正在不同的社会层面侵蚀、改造着人们的观念和情感。虽然面对恶搞、亵渎英烈,学术界和普通大众中有不少公正、理性的声音发出来,但如果不在多个层面上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它就会继续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开涮,恶搞、亵渎英烈就不会停止。

刘书林: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在于青少年产生了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隔离的情绪和倾向,养成了单纯以价值判断而同时丢掉真理判断的逻辑思维。

姚树洁:对英雄人物的负面解构,最好的办法不是“扣帽子”,不是“上纲上线”,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要继续宣传英雄人物,包括当代的英雄人物。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