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落地生根(2)

使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落地生根(2)

破解军民二元体制

对于如何实施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四个强化”的重要思想,即强化大局意识、强化改革创新、强化战略规划、强化法治保障。同时,习近平主席还强调指出,军民融合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具体上下功夫”,“关键是抓好落实”。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这些重要思想,重在使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真正落地生根。

加强顶层体制统筹,破解军民分割问题。回顾我国国防管理体制变迁,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个时期里,我们一直实行着党政军一体、平战一体的国防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聚焦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职能更多由军队代行,逐渐形成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各自运行的“二元体制结构”。国家对一些跨军地、跨领域、跨系统的军民融合重大事项缺乏统筹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军地分割导致利益板块化,严重阻碍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当前,迫切需要从顶层体制上加强对军民融合强有力的统筹管理。应按照《宪法》《国防法》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党中央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集中统一领导作用,构建党中央统一领导和决策,军政分工清晰、各司其职、高效协同的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体制。这样才能以党和国家的坚强意志打破军民分离的体制掣肘,有效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强化需求牵引,促进军民双向深度互动。目前,军民融合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仍存在着“愿意融别人、不愿意被别人融”“共享别人的资源可以、分享自己的资源不行”和“我的地盘我做主”等不良问题和倾向。特别是民参军等环节上,军民融合一时难有大突破。民参军的“集结号”不停吹响,但民企却不知冲向何方,参军无门、报国无路仍是常态。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根源,在于融合需求牵引不给力。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需求端改革发力。首先,要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开放军事需求,打通从军事需求到技术创新到产业发展通道,缩短需求传导链条。通过扩大需求信息发布范围、公开招标采购等方式,实现企业技术能力与军事需求的有效对接。其次,要坚决打破军事采购市场垄断,下决心改革军事采购体制,建立面向国家大工业基础、面向各类民口和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开放、竞争的军事采购市场体系。还要注重发挥军民双向需求对前沿创新的牵引作用,使既有的创新成果和潜在创新能力有效转化为兴国强军的强大物质力量。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激发融合内生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把体现全局利益的军民融合,逐层分解细化为各主体的外在约束和内在激励,军民融合才能推得动、走得远、融得深。在我国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政府、军队、企业等主体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如何把有利于宏观和全局利益的融合发展,转化为各主体的内在驱动力,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不能从机制设计上解决融合动力问题,代表全局利益的融合发展与各局部利益就会形成矛盾和冲突,军民融合发展就会在扯皮、推诿中消于无形。当前,急需加快建立面向不同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各级地方政府,可将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等情况,纳入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加强考核评估。对于军队部门,可将本系统的融合需求形成、民用先进标准采用率、民用成熟货架产品采购率等指标,纳入相关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应建立健全军民融合成本分担与利益补偿办法,制定军地资源共享经济利益补偿办法,明确军地各自的权利义务,加大激励约束力度,让承担国防义务、开放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不吃亏,使军民融合真正成为引导各主体行为的共同目标。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