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人:南洋机工用生命写下赤子情
翻山越岭,滇缅公路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然而一路走来,采访组遇到最美的风景是人。
在保山市隆阳区瓦窑镇,我们采访了85岁的老人辛文荣。老人形销骨立,瘦削的脸庞爬满了皱纹。虽然听力和表达能力都显迟缓,但他还是用颤颤巍巍的手为我们边比划边讲述自己和这条路的情缘。
辛文荣出生于1930年,修筑滇缅公路时他才8岁。老人至今记得父母和乡邻一起筑路的情形。那时候男女老少自带口粮,每天都驻守在工地日夜筑路,干得热火朝天,就连年幼的他也经常在工地上帮忙搬石块、敲石头。滇缅公路通车后,年少的他常常看见中国军队、美国盟军从门前经过。“有一次,运送物资的吉普车还在我们镇子旁边堵了一天。”
新中国成立后,辛文荣成了保山公路段的一名养路工人,负责滇缅公路沿线桥梁的养护,用一辈子的付出续写着滇西人民与这条路的情缘。
在惠通桥旁,我们遇到了保山市民李玲一家。虽然走高速更快,但每年回老家,李玲都会选择走滇缅公路,在惠通桥旁边留下一张合影。李玲说:“这条路,这座桥,是我们云南人的骄傲,我们应该铭记在心。所以我每年都会拍照留念,也把这段历史通过微信朋友圈传播给更多的人。”
更美的“风景”出现在滇缅公路中国段的终点畹町镇。
在国家一类口岸畹町,我们看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前堆满了后人缅怀的白菊,就像路的另一头、昆明西山公园南桥机工纪念碑前一样。
滇缅公路建成以后急需汽车驾驶、维修人员,在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32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支援,为抗战提供后勤保障。他们出生入死,抢运军需和民用物资,维护车辆,1000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了纪念他们,目前正在畹町建设南洋机工抗日纪念公园。
工程管理人员中,年过古稀的老人叶晓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叶晓东的父亲陈团圆是一名南桥机工,当时从马来西亚回国援助抗战,并与遮放的傣族姑娘结婚生下叶晓东。叶晓东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在执行任务中不幸被杀身亡。为了继承父亲的事业,他成年后一直在畹町运输公司工作,直到退休。现在修建纪念公园,老人又代表华侨机工后裔参与到工程监管中。
77年:滇缅公路持续打造“升级版”
战争的硝烟远去,滇缅公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变迁。
1959年至1986年,我省曾对滇缅公路羊老哨坡、天子庙坡、南天门坡等10个大坡和其他路段进行改造。到1984年底,滇缅公路第一个“升级版”里程缩短了93.7公里。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昆(明)安(宁)、安(宁)楚(雄)、楚(雄)大(理)、大(理)保(山)、保(山)龙(陵)、龙(陵)瑞(丽)等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的相继建成通车,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曾经遍体鳞伤的滇缅公路展现了新姿态。
今年5月,龙瑞高速芒市至畹町段建成通车,全线将于今年底前贯通。届时,昆明到瑞丽将实现全程高速,从昆明到瑞丽从走老滇缅公路时的7至8天,缩短到7至8个小时。
滇缅公路,这条英雄的交通“输血线”,早已与国家大通道通联;崭新的“升级版”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杭瑞高速。杭瑞高速一头连着太平洋,一头眺望印度洋,成为我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开放大通道。
滇缅公路的升级蝶变,也成为1988年就从浙江来瑞丽做生意的王岳亮深刻的记忆。他告诉采访组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他从瑞丽到昆明需要3天时间。随着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他的货物可以用很小的损耗和较少的时间运送到更多地方。“随着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很多优惠政策不断出台,我们迈开步子走出去就更有信心了!”
离开畹町,行驶在320国道芒市到龙陵段放马桥,我们看到头顶的高架桥像两道彩虹横空出世,山腰上的滇缅公路静静蜿蜒。3条路并存,仿佛祖孙3代生生不息的传承升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